老師台上慷慨激昂 學生台下拼命鼓掌 學分易得 卻轉頭就忘 北大學者:『表演性』選修課當休 到底需不需要 開設選修課? 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說,1915-1926年,北大中文系研究生課程只有9門,而2008-2009學年第二學期,選修課達57門之多。陳平原認爲,課程並不是越多越好。陳平原說,他對比台灣學生與北大學生,發現北大學生才氣有餘而訓練不足,看似思維活躍、才華橫溢,細問卻不知所云。而到了寫論文階段,寫不出東西來。陳平原認爲,一些具有表演性質的選修課,學生只需要聆聽,而不需要介入、參與。這樣的『演講課』,老師在講台上慷慨激昂,學生在講台下拼命鼓掌,最後寫一個簡單的作業就完事了,學分很容易拿。但學生聽完就完了,沒有得到任何訓練,往往華而不實。 陳平原表示,大學到底需不需要開設選修課,怎樣開選修課,認識仍在不斷變化中。 博士生提問不如11歲小女孩 南開大學副校長陳洪說,去年葉嘉瑩(古典文學專家)先生叫他去旁聽博士生的課。葉先生的一個粉絲也從美國趕來看她,帶了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11歲,在美國上初二。這個女孩閱讀了大量中文的書刊,寫了1000多首古體詩詞。 在課上,葉先生讓學生討論。博士生有人低頭不語,有人即便站起來,也只是說老師講的很好,但那個11歲的小女孩不同,不僅搶著發言,還對葉先生的講授提出質疑。小女孩告訴他,美國是學分制,4個學分中就有1個學分是課堂發言。如果在課堂上不積極發言,就拿不到這個學分。 陳洪校長說,這件事讓他很受刺激。他決定從今年開始做一件事:設了個1學分的課程,就叫『問題意識與創新思維課』。講座就是問題,甚至是一些沒有結論或者是正在研究中的問題。每個學期開出10個,每個學生至少學5個,選多了沒關係,最後可以就1個來寫心得報告。目前,這一做法已經收到一定成效。 很多教師和學生零溝通 陳平原說,現在很多大學注重科研而忽視教學,很多老師上完課就走,和學生的課下基本是零溝通,這其實是個大問題。 那麼,如果有了約談時間,是不是老師和學生就能夠經常溝通了呢?廈門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但效果並不算好。廈門大學中文系主任說,廈大從2006年左右開始實行導師制,要求導師必須與學生見面,每月與被指導學生面談或指導一次。爲了鼓勵教師約談學生,學校不僅爲每生撥120元/年作爲專項經費,還爲每位老師配備了工作間。 『老師可以請學生喝喝咖啡,吃吃飯,聊聊天。學生有什麼問題,也可以隨時找老師解決。』這位老師說,不過,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理想。很多情況是老師能在工作間等著,但學生就是不上門。最後有的老師乾脆把經費直接發放給學生了。 部分中文原始課 被通識課化解 浙大中文系主任吳秀明說,現在中文大眾化,一般大學都在開設通識課。但通識教育啟動後遇到另外一個問題,中文系原始課大學語文、寫作等,很多內容都被通識課化解了。今後,中文系的大學語文怎麼上?寫作課怎麼上?總之很尷尬。但如果放棄通識課,會使得中文系更加邊緣化。上的話,與傳統課程脫節。大眾時代怎樣面對非中文的大眾化學生?面對火熱的網絡文化,中文系怎麼辦?是不是有一定的選修課對接?如果對中學了解的話,文學選修課就不能定的太少了,因爲現在的高中生根本就不讀經典,高校生源與80年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文學在中學已經非常邊緣化。這種情況下,中文課程如何設置成了關鍵。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