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當代新儒家劉述先:肯定『殊途』 信守『同歸』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0-12-1 08:00|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276| 評論: 0|原作者: 楊雪梅|來自: 人民網-【人民日報】

摘要: 『我跟劉述先先生認識已近 30 年。我原來是研究佛教和道教的,對儒學沒什麼研究,我開始對儒學有點興趣,還是在劉述先先生的幫助下進行的。他不僅僅是一個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專家,他一直在努力促使中國傳統哲學 ...

『我跟劉述先先生認識已近30年。我原來是研究佛教和道教的,對儒學沒什麼研究,我開始對儒學有點興趣,還是在劉述先先生的幫助下進行的。他不僅僅是一個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專家,他一直在努力促使中國傳統哲學成爲現代哲學,在努力創造一個新的適應現代社會、適應人類發展的哲學體系。』1115日,北京大學的治貝子園,在第十三屆蔡元培學術講座的開場白中,湯一介先生隆重地推介這次的主講人――當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劉述先。

  形單而影薄,清瘦而矍鑠。這是我對於76歲的劉先生的第一印象。兩個晚上,劉述先先生發表了兩篇演講,分別是【理一分殊與全球地域化】和【論超越與內在的迴環】。看似非常哲學的話題,卻讓聽的人有茅塞頓開之喜。所有的演講都沒有講稿,他一個人娓娓而談,止於當止,話雖簡而意極濃。

  前來捧場的杜維明教授指出,『理一分殊』,作爲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在南宋時由理學家朱熹將之普遍化爲整體的存有價值論。今天面對全球化與地域化的挑戰與困境,劉述先先生對這一命題的重新闡釋可以爲今人提供重要的價值資源。

  『這麼多年我們所做的努力就是讓西方對中國文化能有溫情與敬意,超越與內在是人類永恆的問題,雖然在過去,中國傳統哲學中缺乏這類的概念化的表述,然而儒家提供的思想決不只是一種俗世倫理,而是一種精神傳統與終極關懷,否則何以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只有將儒家的精神作爲自己的終極關懷,才可以安身立命。儒家學說建構的是一內在超越的形態:既有超越的嚮往,又有文化創造與日常踐履,以致日新月異、周而復始、迴環不已。』

  清朝以後,儒學從中心走向邊緣,『五四之後』又遭遇西學的挑戰,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等學者逆流而行,重新發現並肯定中國文化的價值,新儒家從此萌發,隨後又有了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方東美等第二代;第三期則以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爲代表。『作爲第三期的代表,與杜維明先生強調儒家的宗教性不同,劉述先更強調儒家的全球倫理性。請他來講當代新儒家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的胡仲平博士說,

  這些年劉先生有空就會來大陸走動,去年他還在武漢大學設立了以自己父母名字命名的獎學金,來鼓勵儒學的研究。『儒門淡薄久矣。以前牟宗三就講過,儒學真正的復興還是在大陸。目前精神的儒家、民間的儒家均已在大陸獲得新的活力與生命。』

  『回顧人類文明,過去的宗教都是排他的,總認爲別人是異端,不同宗教互不相讓,同一宗教內部甚至也水火不相容。但現在都在變,強調不對話即死亡。曾經有6000個宗教領袖在一起開大會,尋找面向未來的共同宣言,結果他們放棄了在上帝的身上找統一,而是找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普世價值。不同的文化都有存在的價值,但我們還是要知道哪些是普遍性,才能在此基礎上討論特殊性,否則多元主義就變成了相對主義,就會發生種種的衝突。僅僅強調多樣性是無用的,除非能夠指出哪些是共享的東西。』

  『每一個偉大的傳統並不需要證明比別人更優越,也不要試圖去轉化,每一種都是多元的一元,我們所要做的是找到那個又同又不同的東西。』

  完成了在北大的演講,劉述先先生又被幾個學者請去京郊的大覺寺喝茶,面對著北京冬日的暖陽,高遠的藍天,他不急不緩地說,『文明的流動與對話,急也急不來,但擋也擋不住。所謂殊途同歸,我們肯定「殊途」,也信守「同歸」。』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