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茜
12月15日,浙江省溫州市委宣傳部、溫州文廣新局主辦,溫州市藝術研究所承辦了『中國戲曲南戲故里行・南戲研討會』,吳新雷、周秦、沈沉、朱爲總等來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地的眾多國內戲劇界專家以『南戲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傳承』爲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研討會上,還舉行了戲曲理論家沈沉的【溫州戲曲史料彙編】、戲畫家施昌秀的【南戲經典戲畫集】的首發式。 今年5月,文化部藝術司、中國劇協、浙江省文化廳、溫州市人民政府啟動了爲期半年之久的『中國戲曲南戲故里行』系列活動,通過國家名團名劇省親展演、溫州劇團南戲匯演、電視系列片【南戲八百年】拍攝播出,較爲全面、系統、翔實地展示和重現了南戲的歷史遺存、歷史資料。本次學術研討會則爲『中國戲曲南戲故里行』畫上了圓滿句號。 會議首先肯定了南戲的歷史價值。12世紀,發源於溫州的南戲和北方的雜劇,以完備的體制、嚴密的結構、高度的表現力進入我國戲曲史上的成熟期,奠定了自己傑出的地位。主要劇目包括【趙貞女】、【王魁】、【張協狀元】、【宦門弟子錯立身】、【洗馬橋】、【祖傑】以及南戲四大傳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等。專家說,南戲還是雜劇都是從民間群體創作轉爲文人創作,帶著生動、活潑、清新之氣。就眼下戲曲發展現實而言,南戲的『草根性、民族性和民間性』正是彌足珍貴的。 令人遺憾的是,南戲在進一步發展中,融入戲曲的『大我』中,它作爲舞台藝術個體消失無存了。專家說,好在,南戲留下的巨大遺產:包括許多古典名著在內的大量南戲劇本,在戲劇文學上具有相當高的成就,至今值得學習、借鑑。另外,在閩南沿海地區的某些古老劇種,如梨園戲、莆仙戲中更多地保存著南戲的遺響,在崑曲、高腔等劇種中,有許多源出南戲的折子戲,都是彌足珍貴的。這也是有關戲曲傳承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份距今800年的遺產應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是學術界的共識。自20世紀初,南戲就得到了學術界關注。自錢南揚發表的【宋元南戲考】,南戲便成爲中國戲曲史上一個專門學科而受到廣泛關注。從30年代至50年代,還出現了南戲研究的高潮,鄭振鐸、馮沅君、陸侃如、趙景深、王季思等推出了專著。在溫州本土,研究也得以不斷加強,80年代成立了溫州南戲研究小組和溫州南戲學會。於1998年啟動的『溫州南戲新編系列工程』,對於南戲流傳下來的【荊釵記】、【張協狀元】這些經典之作,融合了當代藝術家的感情和理解,進行改編新排。 『近年來南戲研究有可喜成果,隊伍逐步壯大,南戲、戲文研究視野更加開闊,相關理論成果覆蓋南戲的劇目價值、衍變、傳播、遺存、對後世戲曲的影響等多個方面。』吳新雷介紹。在肯定整體積極態勢的同時,也有與會者認爲,南戲研究仍應有待深入。對之要作系統、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 力求科學性。沈沉說,縱觀數十年南戲的研究,大體停留在考證、詮釋、評價和疏證的『初級階段』,很多問題依然在爭論,比如南戲的內涵和外延如何確定?現存的南戲劇目究竟有多少等。朱爲總說,南戲的精髓不僅是劇本一個方面。應當考慮如何再現南戲舞台藝術?因爲,戲曲是要演給觀眾看的,不能只作爲『案頭文學』,而置當前舞台演出問題而不顧。在南戲研究中,期待更多地去考察南戲表演形式問題。施昌秀說,除了從戲曲本體著手,還應結合有關邊緣學科, 如宗教學、民俗學、美學、哲學等, 進行微觀剖析與宏觀考察。 據介紹,溫州市委宣傳部、溫州文廣新局邀約各地專家學者以『南戲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傳承』爲題舉辦研討會,旨在讓溫州『南戲故里』這一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從而推動溫州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溫州接下來將進一步整合資源,重點培育甌劇、永昆、木偶三個『國遺』劇團及越劇團,同時進行甌劇改革,創排新劇目,培養人才隊伍,積極把溫州培育成爲中國戲曲研究的重要基地。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