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瓜臉、腫眼泡、鷹鈎鼻、長鬍鬚,在你的印象中,歷史書里的古人是不是都長得一個樣?最近,有網友在微博里上傳了一組插畫,並稱:『高中的歷史課本,秦始皇、光武帝、諸葛亮、唐玄宗、顏真卿,原來全是同一個人。』據網友透露,這些畫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圖會】之類明清類書,這類書在繪製歷史人物畫像時想象力一向比較有限。 正方 教科書不求真 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別小看歷史教科書中的圖畫、地圖、圖表,它們絕不是可有可無的,絕不僅僅起生動敘述、襯托補充課文作用,它們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教材的一部分,它們甚至可以起到『以圖代文』、『無文之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由於中小學生理解力有限,加之應試教育對探索精神的壓抑,長期看的是標籤化的古人肖像,形成的也就會是標籤化的歷史觀,是對科學精神的泯滅。 當然,由於時代久遠,史料保存不完整,或者不同的史料對同一件事的記載不盡相同,對考古發掘的東西看法也不一致,這確實是一個教材編寫的難題。但是,中小學學的是基礎知識,基礎知識具有公認性。也就是說,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應根據公認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來編寫,並進行詳細地注釋說明。 現行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插畫,究竟來自哪裡?歷史教科書本身並沒有註明,教材的編寫者和發行單位到現在也沒有說明。博學的網友提出來自400年前的【三才圖會】一書,但細心的網友仔細對比後發現,『臉型一樣,但鬍子經過改動』。對於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插圖來自哪裡,作者是誰,不應該是一個謎。因為這既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也是對知識產權的不尊重,更是對求真的科學精神的踐踏。 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教科書更是一面鏡子。歷史教科書的不嚴謹,折射了我們歷史觀的不嚴謹。有什麼樣的教科書,就可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不注重知識產權的教科書,培養了我們編造、拼湊、抄襲的惡習;不求真的歷史教科書,讓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從歷史教科書的人物插圖中,我們可以感到錢學森之問的沉重。 郭文婧 追問 學歷史還有什麼意義 閻崇年說過,『歷史學不講究可能性,就講事情本來是什麼樣子』。歷史之所以嚴肅,是因為歷史的不可改變,不可臆測,必須有證據證實它的存在。如果歷史可以讓人『隨意地打扮』,還會有司馬遷嗎?電視劇和百家講壇『毫不負責任』地戲說歷史,已經讓酷愛歷史的諸君頗為不快,既然教科書中的歷史人物都被『克隆』了,那麼歷史事件是否也存在被『篡改』的可能呢?如果是這樣,我還需要尊重歷史嗎? 歷史不能戲說,這毫無疑問,虛構的必然不是歷史,這沒有問題。問題是,虛構的歷史是不是歷史?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不容易,因為在現在已經造成這麼一種影響,很多影視作品都是演歷史,很多書都在寫歷史,很多人都在說歷史,但是這些歷史裡有多少是真歷史,有多少是虛構的創作,很難再把這兩者分開。那麼,教科書中的歷史人物『千人一面』是否如此呢? 『人肉搜索』發現,歷史人物『千人一面』的始作俑者是明朝人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王圻生於1530年,1615年去世,至今已近400年。換句話說,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是否在『炒作』歷史,那也是歷史,我們是搞不清楚的。但既然網友能發現歷史人物『千人一面』,並『人肉』出始作俑者,何以教材的編寫者、出版者就沒有發現如此『拙劣』的問題呢?說到底,還是責任心的問題。要知道,教材不是非法出版物,是用來傳播知識的。學歷史的意義在於給後人幫助,當歷史被『篡改』,學歷史還有什麼意義? 劉英團 反方 肖像本符號 雷同勿較真 仔細一比較,高中歷史課本的人物肖像,確實存在雷同。套用『此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相比於網友的憤怒和由此衍生的調侃之情,筆者認為,此並無『誤人子弟』或『嚴重不負責』這般嚴重,甚至說,這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巧合』。 有人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實,歷史總是由勝利者創造的。相信那個給國王畫像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精妙的畫師都可以將國王最大的缺陷,通過技巧性的處理方法,恰到好處地遮掩。至於畫家毛延壽,同樣可以將美女王昭君進行醜化。古代沒有照相技術,無法還原人物本目,後面的肖像要麼雷同,要麼矛盾。讓編教材的專家和學者們,在沒有標準中去尋到一個標準,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為難的事。 其實,肖像跟人的姓名一樣,都只是一個符號,於今天的人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即使有過豐功偉績的人,於今天的人來說,都是遙遠的過去,因為時代的久遠,也無法引起情感的追憶。有沒有其真實的容貌,顯得微不足道。在歷史教材之中,配圖只是為了學習方便,甚至是調劑視覺的需要,對於知識本身和歷史事實本身而言,沒有什麼輔助作用。 把一件沒有意義的事做成有意義,這其實無大意義;無意義的指責,同樣沒有意義。我們對歷史課本人物肖像的較真,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求全責備的做法,太過嚴苛。我甚至認為,教材的編寫者早就知道這個問題,並且有意為之。既然歷史總在不斷重演,歷史人物長得相近,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堂吉偉德 疑問 怎麼畫才符合史實 倭瓜臉、腫眼泡、鷹鈎鼻、長鬍鬚,歷史人物驚人相似,一點都不假,可是這些長相一樣的歷史人物礙着我們學習歷史了嗎?或者這樣的教科書歪曲了歷史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十有八九把歷史書當做漫畫來看了。 胡適先生有一句名言:歷史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尊重歷史是不行的。在現代教育史上,歷史也應該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性強的學科,忠於事實應該是歷史教科書的首要前提,其所有內容應該經得起歷史的考證。那麼,歷史上的教科書古人插圖一致究竟有沒有違背歷史? 毫無疑問,是違背歷史事實的,可是我不禁要問,古人插圖畫成什麼樣不違背歷史事實?把秦始皇的倭瓜臉改成國字臉,把光武帝鷹鈎鼻改成糟蹋鼻,把諸葛亮長鬍鬚改成八字須,這樣就尊重歷史事實了嗎?那麼又該如何求證?或者畫成怎麼樣才算符合歷史事實? 其次,我們學習歷史不僅要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給歷史一個真實、公正的評價,更要以現實為出發點,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尋找可以借鑑的東西。說到底,學習歷史要以現實為出發點,並服務於現實,其價值也只有在現實中才能得以實現。那麼,歷史人物插圖雖然是教科書的一部分,但是它對我們學習歷史能有多大的作用? 毫不客氣地說,我們學習歷史並不是為了記住某個叱咤風雲的人物的相貌,而是學習他們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為,並從中得到啟發,而且,並不是所有的歷史人物都在教科書上出現,但是這並沒有影響我們對他們那段歷史的理解。相反,如果非要對歷史人物插圖斤斤計較,人人都要求證一番,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說,最終也得不到正確和滿意的結果。 廖水南 ■觀察 『上下求索』遠未盡 千年『龍套哥』,何以就瞞過了眾人『明亮』的眼睛?師生方面或存三個問題:一是如此眾人一面,在一輪輪一次次與萬千學生的無數次照面中,難道就無一人發現此問題?二是可能有學生發現問題了,但就是不說,這很令人遺憾。其中涉及的學生質疑品質、敢於發問精神,正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關鍵。三是有學生發現了,也向教師提出了,但教師不以為然。顯然,這是教師方面的不足。 眼下,在眾多網友的孜孜以求,不斷探尋下,『龍套哥』已顯其廬山真面,這固然可喜。但其背後所涉及的學生觀察能力、質疑精神的培養,關於學生學業負擔重以及教師、編者如何敬業的問題,卻遠未結束,還需要人們『上下而求索』。 張蘭軍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