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獎牌設計者――張海文教授(中)和他的兩個兒子張懿(右)、張聰(左)。本報記者 柳霞攝 中山紀念堂
鎮海樓
五羊石像
廣州塔(即廣州新電視塔) 11月17日,朝鮮射擊運動員朴明元一舉拿下第16屆亞運會射擊項目10米移動靶個人、團體兩項冠軍。領獎台上,他緊握胸前的金牌,淚流滿面。 此時,還有一個人同樣激動不已。張海文――廣州亞運會獎牌的主要設計者,對著電視屏幕長出一口氣。 『能爲廣州亞運會設計獎牌,我非常激動!』張海文說。 海上絲路,見證歷史和今天 亞運獎牌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海上絲路』,是由廣州美術學院張海文教授和他的兩個兒子張懿、張聰設計的。 『要想設計好這枚獎牌,必須知道廣州是什麼。』在廣州生活了30多年的張海文認爲,必須要把已經融化在自己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外化出來,才能讓這枚小小的獎牌與眾不同。 爲了尋找廣州元素,他們父子三人走遍廣州城,南越王墓博物館、中山紀念堂、陳家祠、南海神廟、西關、嶺南印象園、寶墨園、黃埔古港、琶洲塔、會展中心、體育中心、十三行、沙面、蓮花山、五仙觀、鎮海樓……他們在廣州古蹟與現代建築之間穿梭,尋找一切與廣州相關的信息、視覺元素與表徵符號。 張海文告訴記者,他會說廣州三種通行的方言:廣府話、客家話和潮州話。經過廣泛調查,他了解到,廣州很早就成爲了中國的對外口岸,是2000多年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歷代都有各種膚色、各種衣著、各種口音、各個國籍的人到廣州做生意或傳播信仰,不少外國人在廣州度過了他們一生中大部分時光,繁衍後代、甚至終老廣州。直到現在,廣州的三元里、小北路、二沙島、天河北、番禺等地,依然是來自中東、非洲等地的外國人散居或聚居之地。廣州的外國移民雖然不像美國舊金山、加拿大多倫多等城市的移民那麼規模化,但是論歷史卻遠遠超過了前兩者。因此,在獎牌上表現出廣東包容、開放的特性至關重要。 『一點不錯,廣東文化、珠江文化就是江海一體的開放型文化,是中國海洋文明的集中表現。』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從地理上解釋了這種文化特質的成因:珠江是多條江河自西、北、東等方向交匯而成的聚兼容性水態,她像蜘蛛網似的覆蓋於整個水流地域,群龍搶珠般交匯於廣州;又像是一顆明珠,每條河流就是明珠發出的道道光芒,射向四面八方。 黃偉宗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甚至更久遠的年代,廣州便有最發達的造船業,這讓廣州人增添了征服大海的勇氣。可以說,廣州是中國走向海洋的起點,由這裡出發的南海航線從先秦到明清、由近及遠,從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延伸到大西洋兩側,與馬來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西洋文明先後密切聯繫。中國古籍中經常把廣州形容成一艘『大舶』。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這樣描繪廣州:『花塔、光塔爲一城之標,形勝家謂會城如大舶,二塔其檣,五層其航樓雲。』千百年來,整裝待發、隨時準備遠航的心態,成爲廣東文化中最顯著的基調。 張海文設計的獎牌背面,正中是一艘由東方駛向西方的廣船。廣船產於廣東,起源於春秋時期或更早,唐宋時期發展成熟,定型於元明,成爲我國的一種著名船型。張海文將設計主題定爲:『乘風破浪,開拓進取』。『以中國文化爲底蘊,藍色文明、海洋文化爲背景,海上絲綢之路爲主題,充分展現了嶺南人「乘風破浪,勇於開拓進取,敢爲天下先」的獨特人文精神。體現廣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嶺南文化中心地、改革開放前沿地的文化內涵。』 這枚獎牌得到了亞組委、運動員、教練員的廣泛好評。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法赫德・薩巴赫親王誇讚亞運獎牌是『非常傑出的設計』。 珠江文化,記錄中國海洋文明 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一書中寫道:『中國沒有享受海洋所賦予的文明』,海洋『沒有影響中國的文化。』當黃偉宗浸心於珠江文化研究後,他興奮地發現,黑格爾錯了。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兩個千年不衰的古港,一個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另一個就在廣州。 廣州走向世界的腳步是與海洋密切相連的。唐朝詩人高適就以『海對羊城闊』來形容廣州,廣東籍詩人張九齡的千古絕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膾炙人口。黃偉宗這樣解釋珠江流域的水文化:黃河、長江只有一個出海口,珠江卻有八個,所以珠江文化的海洋性特別強。黃偉宗笑言:『不管從哪個口出,只要入海就行――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廣州在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顯赫,康有爲、梁啓超是不得不書的人物;中山紀念堂、黃花崗、烈士陵園、魯迅紀念館、農民運動講習所、三元里抗英遺址、黃埔軍校舊址等皆是廣州近代史的見證。廣州是一座英雄城市,近代和現代轟轟烈烈的中國革命風雲,同樣在此留下了輝煌的過去。1978年,廣州作爲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白手起家,摸著石頭過河,爲中國的改革開放開闢出一條經驗之路。 黃偉宗扳著指頭對記者說:珠江文化有幾個先――敢爲天下先、得世界風氣先、領時代潮流先,『從歷史到現實,都是領潮爭先』。中山大學教授、亞運開幕式顧問黃天驥說,因爲瀕海,所以珠江流域既可以把西方文化引進來,又可以把我們的東方文化輸出去,接受、包容、開放,這就是嶺南文化最鮮明的特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大慶的盛大慶典上,代表廣東形象走過天安門的花車,最初起的名字就是『賽龍奪錦,領潮爭先』。黃偉宗說,奔騰不息的珠江水,給了嶺南人生命,也給了嶺南人不斷進取的精神。而廣州亞運會的眾多要素,與此一脈相承。 『我們把開幕式放到海心沙去做,就是一個創舉。』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陳維亞說。 『我們把獎牌的邊緣切出一個弧度,仔細一看,就是廣州市花木棉花的形狀,這是我們的首創。』張海文說。 當亮麗的禮儀小姐身著魚尾裙站在領獎台前,總能引起觀眾席上閃光燈的一片爆閃。 亞奧理事會主席法赫德親王在參觀亞運村後,難掩興奮之情:『廣州已具備辦奧運會的能力!』 『你看,這就是廣州。廣東人辦事,總要辦出點花樣來,不突破是不行的。』黃偉宗說。 和諧亞洲,再度起航 採訪結束,黃偉宗教授執意請記者第二天吃早茶。他說,不吃早茶,就不懂廣東。 廣式早茶樣品之豐富、口味之繁複,令人驚訝。既有南方的腸粉、叉燒,又有北方的油條、餃子,甚至還有西式蛋撻。在一壺香茶統領之下,百味俱陳。 在知名文藝評論家黃樹森看來,不拘一格、開放務實正是廣州的城市精神與品格。亞運會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廣州、廣東30多年來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總的檢閱和展示,既展示了廣州的城市精神與品格,也展示了廣州2000多年的文化底蘊與創新的性格。 在亞運會開幕式上,『水』元素反覆表達著廣東文化的特質――包容、開放。廣州用『水』表達著這樣的隱喻:『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廣州亞運既是重溫廣州與亞洲國家之間友好交往的歷史,也爲共同開創和平、進步、繁榮、和諧的未來開啟新的篇章。 11月10日,由廣州市社科聯、廣州市委黨校聯合舉辦了以『藉助亞運會效應拓展廣州文化張力廣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對策思考』爲主題的學術沙龍,與會的十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著如何通過亞運挖掘廣州文化資源、展示廣州城市形象、促進廣州文化進一步發展暢所欲言,深入研討。 廣州市社科聯主席顧澗清指出,文化與亞運相伴相隨,和亞運一起持續升溫。在精神層面上,亞運對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層面上的影響更爲久遠。 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溫憲元認爲,亞運精神正成爲一種新力量,支持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 廣州市委黨校教授李仁武強調,亞運會不僅給廣州提供了學習的機會,也給廣州帶來了融入國際社會和提升自我的機會。亞運會使各國文化在一起交流,我們可以借鑑其中很多優秀的文化成果,讓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好地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同時,通過亞運會,我們融入全球化,獲得國際認同,並在這種認同中更加豐富自己。 文化富礦,越來越多的人對廣東有了這樣的認識。珠江文化是對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的有力補充,海洋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十餘天后,亞運聖火將會熄滅,但以此爲契機,更爲豐富的中華文明將展現在世界面前。 珠江,再啟航。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