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學者譚其驤先生在1982年6月創辦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是目前國內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重鎮。前天,復旦大學舉辦了建所30周年大會,在會後的建所座談會上,復旦大學史地所所長吳松弟等學者就歷史地理研究中的疆域問題作了討論。 儘管現在大家對南海等疆域問題十分關注,但滿志敏教授認為,基礎教育和常識教育中對歷史地理的普及太少,『歷史上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我們的教育沒有把這方面的基本知識告訴大家。』 『清代很多國土是莫名其妙丟掉的』 對於近期來備受關注的南海疆域問題,復旦大學史地所所長吳松弟教授說,從這起事件也可以看到,基礎教育中的地理教育還要有所加強,尤其是歷史地理部分,『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中國今天的首都,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古都,適當地做一點介紹也是需要的。還有比如中國的大運河是怎麼樣變化的,一般也都沒有很多的(相關)論述。還有中國的疆域是怎麼形成的,這也是有個過程的。』滿志敏教授也認為:『不光是中小學教育,在一般的常識教育裏,這個方面都講得很少。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我們的教育沒有把這方面的基本知識告訴大家。就是說在傳統上什麼時候中國人在這個地方已經開始作業了,已經開始利用這方面的資源,什麼時候形成一個明確的界線,把整個過程告訴大家。』 此次南海爭端以及之前的釣魚島問題,都引起國人對中國邊疆爭議問題的關注,吳松弟教授說,在中國的歷史上,不要說遠的,就說清代,有很多的國土是莫名其妙丟掉的,『吉林省有一個琿春,琿春邊上一點就是海參崴港了,黑龍江本來應該是可以靠海的,我看到1930年代的地圖冊上專門寫了一句話,清代原來是有界碑的,清朝以前有匈奴兵的,但這些匈奴兵有一些偷懶,一二十年都沒有巡邏,俄羅斯人就偷偷地把界碑往中國這邊挪,挪了幾十公裏。那時候的人沒有意識,糊裏糊塗一大片土地就沒了。』而到了現在,安介生教授說,所有這些事情都由政府大包大攬,可是老百姓都不知道這個土地是自己的,要維護這個自主地,『對歷史地理的宣傳,對我們學科的認識太低了。』 對於歷史地理學科和這門研究的現實作用,吳松弟教授說:『簡單地可以說,在這個五千年的時間當中,一千萬平方公裏的範圍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它能夠落實到地面,都是我們的研究對象。我們都知道中國今天版圖接近於一千萬平方公裏,不可能一下子就是一千萬,也有一個發展過程的。這是怎麼發展過來的,這等於變成地理當中的國與國疆域版圖的研究範圍了。那麼,(涉及)政府是怎麼管理這麼大一塊地方的,那就是政區地理的一個脈絡。而中國那麼大,把這種不一樣找出來,也是歷史文化的研究(範疇)。所以可以說,歷史地理的研究面是非常廣的。』 歷史地理研究成果發表費周章 復旦大學史地所的開創者是著名學者譚其驤先生,由他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部以中國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地圖集,地圖集開始於1955年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1982年起公開出版,直到1988年出齊。這是我國歷史地理學最重大的一項成果。【中國歷史地圖集】共8冊、20個圖組、304幅地圖,收錄了清代以前全部可考的縣級和縣級以上的行政單位、主要居民點、部族名以及約7萬餘地名。【中國歷史地圖集】至今依然是研究中國疆域歷史問題的最主要文獻資料。 但吳松弟教授透露,譚其驤先生編輯【中國歷史地圖集】的時候,『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邊界問題,所以今天【中國歷史地圖集】上的那些邊界,都是和外交部反覆討論的結果。譚先生關於南海當中的西沙群島問題也發表過文章。這些都是歷史地理研究的內容之一,不是因為發生爭端了,我們就去研究。以前沒有發生爭端的事情,把那麼漫長的邊界一條條地進行研究,也只能研究其中的一段。』 吳松弟教授說,歷史地理研究尤其是疆域方面的研究,就算是學術討論和成果,在發表的時候還是有所限制,有些學術著作,甚至可能會卡下來,『尤其是涉及邊界問題』。 來源:東方早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