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徐唯辛礦工系列作品剛剛結束了在大連中山美術館『徐唯辛、童振剛藝術聯展』,昨天,徐唯辛接受【京華時報藝術品投資周刊】專訪,在談及創作時,他表示單純是創作的最高境界。另外,他認為靈感是他最大的財富。 談創作 肖像繪畫具有震撼力 從【礦工】到【眾生相】,徐唯辛的作品始終貫穿了寫實肖像作為表達方式。 徐唯辛在創作【礦工】時,並沒有在礦區待太長時間,而更多的是選擇用照片記錄。徐唯辛一邊整理照片一邊糾結於如果表達畫面,突然,他發現原來當一張張肖像滿屏放大的時候那種震撼力實在太強烈了。細節清晰地印刻在面部的表情中,徐唯辛認為這足夠了,於是他打算拋棄曾經慣用的場面描寫手法選擇用單個肖像還原其整體面貌:不嗦、很簡潔。 學院派出身的徐唯辛,駕輕就熟的寫實技法,已經是多年來最得心應手的表達方式,而且把寫實和肖像結合,這兩者都滿足了直接、明了的特點,不會拐彎抹角地闡述問題。 談教育 開放教學無專業界限 作為人大藝術學院院長的徐唯辛提出打破專業界限,嘗試開放式教學。徐唯辛告訴記者,他將儘快實施此項計劃,屆時將成為全國首家實例。 作為入學考試的門檻,徐唯辛只提出兩個要求:素描和色彩。學生進校後可自由選擇喜歡的多個專業:國油版雕甚至是設計還有理論,學分修滿為準則。徐唯辛認為他是想培養藝術家,而不是匠人,因此沒必要讓他們鑽研技法。徐唯辛的教學理念是:『學得雜,走得遠。』 在徐唯辛看來,藝術不是一個圈,它是文化的,是大眾的,他建議學生多交流,多思考,發散性,開放性。『我希望我的學生能接受更廣闊的知識量,經過熔煉,也許會發生化學反應。』 談靈感 機緣匯集在一瞬間 當記者提到很多藝術家認為並不存在的『靈感』一詞時,徐唯辛激動地向記者講述:『我太相信靈感了,這輩子遇到過兩次,足夠消化一生。』 徐唯辛回憶,第一次是在1997年,之前一直堅持西藏題材的徐唯辛,一直想掙脫,想改變。有一天他躺在床上,什麼也沒想,突然窗外下起了小雨,靈感就告訴他,對!那就畫雨吧,因此誕生了徐唯辛轉型之作關於環境污染題材的【酸雨】。 另一次是在2004年,徐唯辛稱之為『靈魂出竅』。還在畫礦工的徐唯辛當時正在跟工人喝酒,突然一瞬間徐唯辛的臉色變得鐵青,思想也飄離了現實,腦海里全部是文革時期的畫面,從一張張零散的肖像到組成一個宏大的展覽,每個細節全部清晰地呈現。他立馬收拾行李回北京,不再畫礦工,改畫【眾生相】。 藝術家需要不斷地突破自己,礦工題材它反映社會的一個方面,這是讓人面對現實;但【眾生相】是在觸動大家的靈魂,讓人去反思歷史。對愛、對現實、對歷史,很多事情打動着徐唯辛,他認為靈感這東西,應該可以解釋為很多機緣在這麼一瞬間,匯集在了一起。 來源:京華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