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同舟共進】2012年1期,作者:鄭連根,原題:【『春秋范兒』】 春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轉型社會。當時,周天子失去了政治上的權威,許多諸侯『不按規則出牌』,逐漸走上了憑實力說話的『爭霸之路』。可另一方面,春秋時代也是古代貴族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對此,歷史學家錢穆說:『當時的貴族,對古代相傳的宗教均抱有一種開明而合理的見解。因此他們對於人生,亦有一個清晰而穩健的看法……外交上的文雅風流,更足以表現出當時一般貴族文化上的修養。即便是在戰爭中,猶能不失他們重人道、講禮貌、守信謙讓之素養,而有時則成為一種當時獨有的幽默。』這種素養我們不妨稱之為『春秋范兒』。 拿『春秋五霸』來說,他們儘管是『霸主』而非聖賢,但在爭霸的過程中,也還是要講道義的。首霸齊桓公打出的旗號是『尊王攘夷』,這個口號並不全是虛的,他之所以稱霸,在實力之外亦有道義和文化的擔當。這種擔當就是要保護中原文化。就是實力不足、備受嘲笑的宋襄公亦有值得稱讚之處。他在戰爭中嚴格遵守『國際戰爭法』――『不重傷』(一個人受了傷就不再攻擊他了)、『不擒二毛』(不俘虜頭髮花白的人)、『不鼓不成列』(要列陣敲鼓進攻,不搞偷襲)。有人說這種做法很愚蠢,可我覺得這種把講誠信、尊重老人等原則置於具體戰爭勝負之上的做法,還是很有風度的,是一種難得的『春秋范兒』。 『春秋范兒』更多體現在具體的歷史細節中。在著名的『鞍之戰』中,齊國被晉國打敗。敗逃之際,逢丑父和齊頃公交換了座位。晉國大將韓厥追上齊頃公的戰車後,把逢丑父認作了齊頃公。逢丑父詐稱口渴,對身邊的齊頃公說:『丑父可去為我取水。』齊頃公藉機逃遁。逢丑父被當做齊頃公帶至晉軍大營,晉軍主帥S克曾出使齊國。認識齊頃公,見到逢丑父,知道上了當,就要殺他。逢丑父說:『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戮乎!(臣子能代替君主赴難,現在已經快沒有這樣的人了,有一個這樣的人,你們還要將其殺掉嗎!)』S克說:『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一個人不怕以死來免除君王的災難,確實值得敬佩。殺了這樣的人不吉利,我赦免他,以此來激勵那些忠心侍奉君主的人。)』於是放掉了逢丑父。這場戰役中,逢丑父固然是君子,而晉國主帥S克不願意殺害忠於君王的人,亦很有君子風範。這說明雙方主要將領均認為維護忠義精神比一時之勝負更重要。 孔子曾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既能真切地感受到『春秋范兒』的餘緒,又能清楚地看到這種『范兒』必將衰落的趨勢,所以他才念念不忘地恢復『周禮』。可以說,孔子對於周朝文化的一往情深,恰如我們今天深情地追慕民國風流。時間的光暈打在前賢的身上,愈發反襯出了現實的精神缺憾,於是,我們只能在對前人風範的一次次遙想和凝望中寄託情懷,積聚精神力量。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與古維新』吧。 來源:同舟共濟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