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上海半數非遺『人老藝衰』民間文學類『最瀕危』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6-8 18:13|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627| 評論: 0|來自: 人民日報

摘要: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上海紀念『非遺法』頒布一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獲悉:上海約半數非遺項目處在瀕危或有瀕危可能的狀態,亟待進行科學評估,優化傳承鏈結構,創新非遺保護的管理機制。 該研討會由上海市社聯指導,上海 ...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上海紀念『非遺法』頒布一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獲悉:上海約半數非遺項目處在瀕危或有瀕危可能的狀態,亟待進行科學評估,優化傳承鏈結構,創新非遺保護的管理機制。

該研討會由上海市社聯指導,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上海炎黃文化學會、上海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研討會上,不少專家指出,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才起步,大量具體細緻和專業化程度很強的保護工作和措施亟需落實和展開,不少非遺項目都已到了人老藝衰甚至人亡藝絕、後繼無人的地步。

據了解,上海市共有49項非遺項目被列入國家級名錄體系,157項非遺項目被列入市級名錄體系,近300項非遺項目列入區級名錄體系。此外,還有一大批傳承人被命名,一大批傳承基地設立。不久前進行的調查顯示,上海已列入國家級和市級非遺名錄體系的項目中,處於『良好』或『較爲良好』的項目約占44%,近40%的項目處於『一般』或者『具有一定瀕危可能』狀態,還有16%『生存狀況較差』、『瀕危現象較爲嚴重』。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高春明介紹說,在各類非遺項目中,醫藥類的項目相對而言生存狀況較好,雜技競技類次之,民間文學類的項目處於最爲瀕危的狀態。

高春明分析說,很多非遺項目陷入瀕危,根源在於它所依附的傳統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正在快速消失,尤其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中。其次是傳承機制弱化,甚至出現傳承鏈中斷現象。

非遺傳承以前主要靠師傅帶徒弟,現在已變成了社會傳承和學校傳承爲主。有些雖然還維持著傳承鏈,但傳承質量卻不高;還有些傳承人很有名氣,卻忙於應酬,出現了『傳承人不帶徒弟,帶徒弟的不是傳承人』的怪現象;隨著非遺價值顯現,傳承人家族甚至出現了父子兄弟間爲了一個配方而鬧到劍拔弩張的事情。

非遺瀕危,還有部分原因在於受到原材料限制,比如『紫檀雕刻』,由於紫檀木材料日益緊缺,價格昂貴,已經難於尋覓。而上海有名的顧繡,則因爲對繡工的刺繡技藝、藝術品位要求較高,訓練周期長而從業人員稀少,一樣難於得到很好傳承。

專家表示,雖然『非遺法』確認了非遺的主體法律地位和內在價值,但目前參與非遺保護的仍然只是各級政府和遺產傳承人,而未能形成一個調動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和其他個體志願者多方參與的運作機制。此外,『非遺法』也缺乏配套的刑事責任制度,使得其實際執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據了解,非遺項目涉及醫藥、科技、衛生、宗教、商業、旅遊等眾多門類,保護已遭遇管理失控、難以協調等困難,此外,還面臨著基層非遺保護工作人員隊伍不穩定、經費投入不足、缺少政策扶持等諸多問題。

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仲富蘭教授建議,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學術研究,克服『籠統模糊』習慣,採取精細化和標準化操作的理念,形成上海文化資源保護目錄,保證非遺的保護利用走上健康的軌道。


來源:人民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