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学者:戏曲“活化石”靠什么“活”下去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1-12-6 09:04| 發佈者: 家邻| 查看: 1537| 評論: 0|來自: 文艺报 

摘要: 戏曲“活化石”靠什么“活”下去    ――琼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闽南语系剧种研讨活动举行   11月28日晚,一场汇集了高甲戏、布袋戏、雷剧、白字戏、歌仔戏、梨园戏、潮剧、琼剧等闽南语系剧种的11个戏曲小段 ...
戏曲“活化石”靠什么“活”下去 
  ――琼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闽南语系剧种研讨活动举行
  11月28日晚,一场汇集了高甲戏、布袋戏、雷剧、白字戏、歌仔戏、梨园戏、潮剧、琼剧等闽南语系剧种的11个戏曲小段在海南省海口市与观众见面,来自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演员们把这些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剧种演绎得韵味十足。梨园戏《陈三五娘》唱腔婉转,司鼓以脚的力道和位置变换敲击鼓点,恰到好处;布袋戏《奇遇良缘》虽布偶不足半米高,吸烟、咳嗽、对打各环节毫发毕现;演唱歌仔戏《邵江海》选段“六月雪”的女演员长袖善舞,满腔悲愤。全场掌声响起,为这些古老剧种在今日焕发的生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戏剧史上的第一次闽南语系剧种的大聚会。
  在随后举行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琼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闽南语系剧种研讨活动上,学者在肯定参演节目质量的同时指出,展演也暴露出了拥有古老历史的地方小剧种在创作、表演、传承、传播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都导向一个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在大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还有367个戏曲剧种,而目前尚在演出的剧种仅267个;在台湾地区,九甲戏、乱弹戏等演出越来越少;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曾兴盛一时的闽剧早已不见踪影。“好景不常在”是闽南语系剧种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据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世雄介绍,闽南语系戏剧大致包括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以及偶戏等,其历史短则三五百年,长则近千年,许多剧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即便如此,这些珍贵的地方剧种却并未享受到“古董”应得的待遇,而是随着观众的减少、继承人的去世濒临消亡。人们不禁担忧,这些“活化石”能“活”多久,又该靠什么“活”下去?
  最合理而又现实的答案是――培养观众,靠培养对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欣赏趣味的拥趸激发古老地方戏剧的持久生命力,这是保障其生存的基础。如今,闽南语系戏剧的演出主要以民营剧团为主,它们成为了闽南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演艺市场的主要力量。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许多剧团积极开拓思路,希望培养起固定的观众群体。海南省“非遗”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在海口、琼海、文昌三市交界处的大坡镇出现了“小镇出大戏”的景象,这里一年四季鼓声唱腔不断,上门请戏的人络绎不绝,近年来更被海口市政府设为“琼剧镇”。
  以观众为核心,创作观众爱看的戏曲节目并由此影响到创作、演出、传承、传播等各个环节,是发现、培养戏曲人才的重要途径。曾风靡一时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如今已面临人才断档的危机,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早年间提线木偶戏家喻户晓,1978年泉州市木偶剧团与福建艺校联合开班招生时,应考者蜂拥而至,最终有30余名考生从几千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而到2005年,招生情况可谓惨淡,无论怎样加大宣传力度,报名者始终寥寥,最终只能“凡报必招”。 人才缺失,是许多闽南语系剧种面临的共同困境,甚至直接导致了这些剧种濒临消亡的绝境。
  在台湾,木偶布袋戏深入人心。台湾戏曲学院院长蔡欣欣说,演出更为细腻、精致的木偶戏深受小朋友及年轻观众的喜爱,许多剧团演出场场爆满,剧团寻求到的广告投资及各类收入产值每年达数十亿新台币。木偶布袋戏的火爆,促使剧团在中小学校及社区开设演习班,为毫无基础的观众上课培训,从普及传统民间艺术入手,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发现、挑选人才。如本次参演的台北木偶剧团,演员最小的22岁,最大的36岁,但他们平均习艺年龄都达到15年以上。他们都是在普及艺术教育的课堂上了解的戏曲,之后一连十几年不曾间断学习,大学毕业后成为剧团专业演员。
  那么,如何才能吸引观众、培养观众?敬畏传统,恰当创新,易于传唱,或许是地方戏曲最能吸引观众之处。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高甲戏演员吴晶晶说起观众追着她到各地看戏的情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拴住观众的心是最必要也是最难的事。闽南语系剧种博大精深,唱念做打独具魅力,具有寓教于乐的平民化特色,一些经典剧目和优秀演员时至今日依然有众多戏迷追捧。观众爱看品质上乘的表演,而非那些粗制滥造、空洞无物的所谓“创新”之作。当前,有些剧团创作前不进行市场调研、风险评估,一味想当然地认为观众爱看什么;有些急功近利,太看重形式而忽视艺术性,剧团辛苦排演半天只能草草演出几场;有的乱改传统,瞎谈创新,把压箱底的宝贝扔了,反而花大价钱“另起炉灶”;还有的过分倚重现代科技手段和豪华布景,舞台美术倒是美轮美奂,只可惜剧目本身质量不够上乘。新加坡亚太演艺学院主席蔡曙鹏说,几年前某剧团赴新加坡演出《刘三姐》,开始时观众熙熙攘攘,中场休息时剧场空了一半,观众纷纷抱怨,当刘三姐由一个善良、质朴的乡村姑娘变成了佩戴项链、耳环的千金小姐,当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在交响音乐中不伦不类,这样的《刘三姐》还能叫《刘三姐》吗,这样的地方戏还有地方戏的味道吗?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在讨论闽南语系亲缘剧种戏剧节的章程草案时,对其中的“重大创新与改编剧目”有较多异议。传统经典曲目自有其精髓所在,各剧种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联系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沟通着所在地人民的质朴情感,形成了各有千秋的艺术风格。过分强调“创新”,用一刀切的标准衡量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这些戏曲“活化石”而言恐怕未必是好事。
  观众是戏曲的衣食父母,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无法改变许多外界因素的当前,回归戏曲本体,探究如何依据戏曲艺术创作规律,以高品质剧目吸引、培养大批观众,从而推动这些戏曲“活化石”的生存发展、传承保护、创新繁荣,才是当前戏曲人应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期5天的琼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闽南语系剧种研讨活动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它为关注、从事闽南语系剧种的艺术家及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发现问题、谋求良策。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在致辞中说,“戏曲艺术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千百年来承担着喻世娱人的美育与教化作用,并以鲜活的形式体现和保存着地域文化与百姓生活的特点”。继承和弘扬拥有数百上千年历史的地方戏剧,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晓晨)
来源:文艺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