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物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價值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12-6 09:04| 發佈者: 酒滿茶半| 查看: 1348| 評論: 0|來自: 山西日報

摘要:  試論文物的價值   關於文物的價值,專家學者已經有很多論述,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很多感觸,應該說在全社會已形成相當程度的共識,即: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從理論上講,論斷沒錯。但 ...
 試論文物的價值

  關於文物的價值,專家學者已經有很多論述,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很多感觸,應該說在全社會已形成相當程度的共識,即: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從理論上講,論斷沒錯。但社會在發展,生活在翻新,對文物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價值這樣一個問題,似乎也有了再探討的必要。因為,文物是人類文明在傳承中積澱的精華,是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基因,是民族和國家記憶的實證,是民族和國家身份的名片,是民族和國家特色的彰顯。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物與社會生活的關係越來越在走近。這是大趨勢,也是好景象。但其中也還有一些值得重視的現象。比如,近年來一個被不少媒體炒作的熱點就是鑒寶。各類鑒寶節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鑑定過程中專家們雖然也對所鑑定的寶物做一些歷史的、藝術的點評,但最終還是落腳在貨幣價值上,即值多少錢。再比如,前些年對大多數人而言還顯陌生的拍賣,如今也是紅遍大江南北,然而槌起槌落、台上台下,激動的中心還幾乎是幣值。還比如,隨着以文物景點為內核的文化旅遊不斷升溫,各級政府和一些商界精英,也越來越重視起了文化遺產地的開發和利用,這是好事。但開發利用的指向有時又顯得太功利了點,僅僅用『賺不賺錢、能不能吸引來遊客』一把尺子去衡量,追逐的依然是貨幣。

  如果看一件文物的價值僅僅在於值多少錢,看一個文物景點的價值主要是在於能吸引來多少遊客,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對文物價值的認識,不僅不利於我們以健全的心態與積極的行動來保護、管理、利用文物,而且還會滋生和引發贗品泛濫、盜賊四起、走私猖獗等社會問題,甚至可能侵蝕文明和社會的根基。因此,文物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聯繫實際生活,似乎可以這樣說,就整體而言,文物肯定有貨幣、旅遊、投資等價值。但更重要的,人類歷史、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會通過文物來貯存信息,展示特色;反過來,文物因其所貯存和攜帶着人類歷史創造的結晶和信息,而具有全方位的社會價值。從文明的形態上看,文明可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從價值形態上看,文物也就相應地蘊含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價值。

  經濟價值

  文物的經濟價值當然包括貨幣價值,但更重要的是文物所貯存和攜帶着的各個歷史時期人類應對自然、組織生產、交換與分配的智慧和信息。文物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她具有的獨特魅力既可以因其價值連城而聞名於世,也可以因其精美絕倫而讓人流連忘返,更可以因其貯存和攜帶着的先人的經濟智慧和經濟信息,讓人類不斷地獲惠受益。

  文物是在歷史長河中穿過時空而遺留下來的倖存者,是歷史上的經濟形態、經濟體制、經濟機制的真實見證。舉例來說:生產工具一般是作為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相當長時間內,西方學者一直認為手斧最早出現在非洲,中國等東亞地區就被劃在沒有手斧的『砍砸器』文化圈內,由此斷言東亞舊石器時代經濟文化落後於地中海和非洲。後來的考古發現證明,在我國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過的石斧,遠遠早於歐洲手斧的使用時期,也就糾正了西方學者的定論。再比如,發現於陝西咸陽等地的秦詔版,上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詔書,作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經濟制度的實物例證,確證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制度的歷史貢獻。還比如,山西平遙日升昌票號,作為我國歷史上一家專營銀兩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金融機構,鮮活而真實地折射了清朝中後期複雜的社會背景下經濟形態所發生的重大變革。尤其是日升昌票號所執着地堅持着的經營理念,至今還閃爍着智慧的光亮。

  政治價值

  文物的政治價值涉及面很廣,比如政治體制、政治沿革的脈絡;民族交融、宗教演變的史實;領土領海、疆域王權的實證等等。不少文物由於其作為直至今日所能見到的很少的、甚至唯一的攜帶準確而真實的重大史實信息的歷史遺存,而具有無法估量的政治價值。

  我國現存的長安、洛陽等古代都城遺址,大明宮等古代宮殿遺址,以及故宮、直隸總督府、霍州署衙、平遙縣衙等舊址,較為完整地勾勒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行政網絡體系。湖北雲夢睡虎地發現的戰國秦簡,包括官吏任免、徭役徵發、軍爵賞賜以及大量法律文書,較為清晰地展示出那個時代的政治運行狀況。在西藏地區保存的元明以來中央政府敕封西藏地方官員的封誥、詔敕、印鑑、金冊,以及清代認定達賴、班禪等藏傳佛教大活佛轉世靈童的金賁巴瓶和簽牌,歷代西藏地方政權及首領上呈中央的奏摺、文件、信函等文物,毋庸置疑地證明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水下文物的考證,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更為重要的是充分宣示了中國的神聖的海洋主權。

  文化價值

  文物是文化,是歷史,是活化石,向人們揭示着人類從洪荒走向文明的足跡,展示了每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生產、生活、娛樂、信仰的特色。因此,文物的文化價值可以從文化的各個層面體現出來,其最主要的有:

  一是器物。文化的第一層面是器物。用一個不太確切的比喻,可稱之為要素層面。無論是可移動文物,還是不可移動文物,絕大多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的形制,直觀地展示出當時的文明印記。比如元代青花瓷器、明代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鎏金佛像、明晚期的黃花梨木家具、清代的宮廷玉器等器物,都以其精美的造型反映了當時的文化。

  二是秩序。文化的第二層面是秩序,也可稱之為結構層面。文化的要素是點和結,文化的秩序是脈和絡。文物不僅以實物的形制揭示出各個歷史時代文化的組成要素,而且以文字、圖示、碑刻、造型等形式再現了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的運行秩序。比如,山西出土的【侯馬盟書】,內容涉及盟誓、財產、買賣、占卜等,具體而詳實地見證了先秦時期晉國社會秩序。

  三是藝術和宗教。文化的第三層面是藝術和宗教,也可稱之為內容層面。藝術和宗教是人類在有限的時空中超越有限、企盼和通達無限的途徑與橋樑。文物幾乎都是藝術的結晶,無論是建築還是壁畫、彩塑等等,都反映了人類在不同時代對真、善、美的歌頌,對假、丑、惡的鞭笞。相當多的文物景點就是寺廟道觀,還有不少具有宗教意義的文化遺存,比如皇家的天壇、地壇,民間的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所有這些遺存,再加上各式各樣的祈福呈祥的器物,折射出的是人們的宗教情感和精神寄託。

  四是價值。文化的第四層面是價值,也可稱之為核心層面。價值指的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即精神支柱、主心骨。中國文物的價值,最值得重視的是作為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承載和傳承,使中國人的精、氣、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與時俱進。我們的敬畏、神聖、崇高、不朽的脈絡相當大地程度上得之於文物的記載、傳承和彰顯。反過來,敬重文物就是敬重我們的祖先、敬重我們的歷史、敬重我們的文化和敬重我們的精、氣、神。

  社會價值

  文物的社會價值涉及面很廣,包括生、老、病、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結合、婚姻以及民俗民情、禮儀節慶等等。這是人們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形成的相對固定的生活方式。磁山遺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粟子、稻穀等大量糧食堆積,大批石磨盤和石磨棒等糧食加工工具,以及狗、豬、雞等家畜家禽骨骼,就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形態裏人們的生存方式。永樂宮純陽殿【純陽帝君神遊顯化之圖】畫中滿繪宮廷、殿宇、廬舍、茶肆、酒樓、村塾、醫館、舟車、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繁峙岩山寺的壁畫【酒樓市井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演繹的多種場景和民間習俗,如同一幅浩繁捲軸展現了宋金時期社會生活的世象百態。洪洞廣勝寺的戲劇壁畫,從散樂班登台表演的場面裏,可以看到齊全的生旦淨末醜行當和服裝、道具、樂隊、佈景等當時成熟的戲曲藝術和繁榮的演出景象。

  生態價值

  人類社會本身就是自然界演化出來的,而且無論如何也離不開自然。人類文明在她演化過程中創造了不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考和範例。中國哲學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別是老莊哲學中關於天與人渾然一體的描述,至今啟迪着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遺存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範例不少。如著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大運河。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負責修建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流淌了1000多年的大運河,穿越我國南北兩個最富活力的經濟帶和經濟圈,至今仍在航運、排洪、灌溉、輸水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總之,文物是神聖的,是需要給予充分尊重的;許多文物是唯一的,是需要千方百計給予保護的;文物的價值是多方面的,是需要以更加全面、平和的心態去品評的;文物是攜帶着歷史文化信息和智慧的,是需要凝神靜氣地去研讀的;文物及文物景點是極具魅力的,是需要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並且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省第十次黨代會再一次吹響了建設中部地區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的進軍號,並且提出要形成與文化資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優勢,做好做活山西『地上』這篇燦爛的大文章。作為文物工作者,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是使命,也是光榮。

    (作者王建武為山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


來源:山西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