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如何回顾过去的2010年的语言生活?相信不少人会用到“给力”这个词。事实上,纵观2010年,在“给力”的背后,我们还有着更鲜活的社会语言生活。 1月,由于某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取消语文一科,引发舆论指责。“短视、不负责任”等质疑不断,还出现了“拯救语文教育危机”、“拯救母语”的呼声。 2月,某报“闲话”版引来不少闲话。文中一句话写道:“到上海浦东……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不少老上海人觉得“很伤感情”。 6月,为了提升亚运会软环境建设水平,广州市政协在网上进行“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有网友发出微博认为,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顿时“粤语危亡论”四起。 当然,还有不少反映社会生活的“热词新词”涌现,“世博会”、“玉树地震”、通胀带来的“糖高宗、蒜你狠”。热闹?还是无序?有生命力,还是消解经典?今天,教育部、国家语委召开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新闻发布会,对我们的语言生活状况进行了总结。 微博、新词、热词反映社会图景 “在欣欣向荣的时代,词语一定欣欣向荣。”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语言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新鲜活泼,尤其是那些带有鲜明草根色彩的新词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的确,“~族”、“~门”、“~奴”、“~二代”等等,这些使用率居高不下的词缀呈现“羊群效应”,每年都会形成几个新的“词语群”。 2010年的“高频汉字”体现了年度用字特点,记录了社会生活。去年,使用频率明显增高的汉字有:博、世、杯、住、控、涨、灾、蒜、玉、树、微、虾等。让不少人感叹:“每个字背后仿佛都活跃着一段新闻。” 2010年的“高频词语”也集中反映了去年的社会图景:“微博、低碳、加息、准备金率、高铁、央企、给力、世博会、亚运会、海地、舟曲、玉树、国美”等等。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偏爱采用“热字、流行语及微博”的方式浓缩传递海量信息。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普通网民,只要是“微民”,都可以“微博问政、微博议政”,公安机关还在网络上开设“微博110”,方便人们“微”投诉。 编辑:秋痕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