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計劃生育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口政策如何調整――訪易富賢博士--香港【經濟導報】

國學新聞| 計劃生育

2011-5-17 00:38| 發布者: 肖民卓| 查看: 2717| 評論: 0|原作者: 易富賢|來自: 易富賢網易博客

摘要: 【經濟導報】(周刊)於1947年在香港創刊,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領導下的傳媒機構,也是中國少數在台灣地區公開發行的雜誌。是唯一經當地政府批准,在兩岸三地公開落地發行的財經刊物。發行覆蓋 ...
  【經濟導報】(周刊)於1947年在香港創刊,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領導下的傳媒機構,也是中國少數在台灣地區公開發行的雜誌。是唯一經當地政府批准,在兩岸三地公開落地發行的財經刊物。發行覆蓋大陸及港、澳、台和全球60多個國家。與中央政府有關部門、香港特區政府、商界均有密切聯繫和合作。 
人口政策如何調整――訪易富賢博士--香港【經濟導報】 - 易富賢 - 易富賢的博客

 人口政策如何調整――訪易富賢博士

 本報記者    朱毛齋

 『從上月底公訓牡諏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看,中國人口已經接近負增長,中國的人口政策應該作出調整了!』5月8日,遠在美國的易富賢博士在電話中對本報記者表示。

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婦產科Scientist的易富賢博士1988~1999年曾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學習,獲臨床醫學學士、藥理學碩士、藥理學博士學位,1999~2002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威斯康星醫學院做博士後,2002年起系統研究中國人口問題,着有【大國空巢】等專着和系列文章,亦是【博客中國】等網站活躍的博主。作為記者的老朋友,易富賢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押螅先後通過電話和EMAIL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對最新人口數據進行了點評,並主張應及時調整中國的人口政策。

 數據有重報中國人口逼近負增長

 『從人口總數來看,這次普查存在嚴重的重報,但生育率數據比較準確。』當記者問及他對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總體評價時,易富賢博士直接表達了他的觀點。易富賢認為,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訓0~14歲人口,可大致推斷中國1996年以來平均生育率在1.3、1.4左右。這與上次人口普查以及曆年的抽樣調查數據基本一致,可以說生育率數據比較準確。

易富賢同時指出,從人口總數來看,這次普查存在嚴重的重報。據他介紹,他用四種方法分析過,2010年中國實際人口應該只有12.7~12.9億,根本不可能有13.397億。比如,在這次人口普查中,15~59歲(1951~1995年出生)人口共9.3962億人。而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表,5~49歲(1951~1995年出生)人口共9.3398億,也就是說,即使他們在2000年之後一個都沒死,在這次普查中還額外多出564萬(9.3962億-9.3398億=564萬)!

易富賢表示,1990年的全國人口普查被公認是準確的,那2010年總人口=1990年總人口+1990年到2010年增加人口,1990~2010年增加人口=出生-死亡。易富賢進一步推算說,2010年人口普查是11月1日,1990年普查是7月1日。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認為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13368萬人。1990年全年出生2391萬,死亡757萬,年增人口1634萬,那1990年7月1日到11月1日這四個月增加人口為545萬人(1634萬÷12x4=545萬),1990年11月1日總人口 = 113368萬 + 545萬 =113913萬。

他認為,1991年之後由於不相信已經出現的低生育率,國家統計公報將每年出生人口往上大幅修正。統計公報顯示1996~2010年共出生25805萬人。以平均每年死亡0.22%計算,那到2010年的時候應還有25387萬人。但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0~14歲人口(1996~2010年出生)只有22246萬人,說明統計公報每年出生人口虛高了14.12%。

易富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訓1987~2010的人口出生、死亡、增加數據列出表格,並對應列出了他根據普查數據校正的出生、增加數據,他告訴記者,校正後的人口數據表明,中國年增人口從1987年開始幾乎直線減少,從1987年的1801萬下降到現在的400多萬。

據易富賢介紹,聯合國2010年的數據認為中國1991~2010年死亡17813萬人。那1991~2010年增加人口=出生-死亡=31984萬-17813萬=14171萬,2010年總人口=1990年人口+增加人口=113913萬+14171萬=128084萬=12.8億,比國家統計局所宣訓13.397億少6千萬。

聯合國2008年的低方案認為,中國人口在2023年達到14億的頂峰之後開始負增長。但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聯合國的低方案預測過於樂觀。聯合國認為,中國1995~2010年的生育率穩定在1.8,2010年總人口為13.54億。這次人口普查顯示,1995年之後中國的生育率只有1.3-1.4,2010年總人口只有13.397億(實際在12.7-12.9億)。因此中國人口負增長時間可能還要提前,高峰人口不可能達到14億。

易富賢說,育齡婦女人數和生育率決定出生孩子數量。近幾年每年出生人口還穩定在1400萬左右,是因為2005年之後出現20~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高峰,遏制了出生人口的繼續下跌。但當20~29歲年齡段的婦女在2011年達到1.04億的頂峰之後(見表),其數量將快速減少,到2020年、2030年分別只有0.82億、0.63億。而15~49歲總育齡婦女也在2012年達到3.7億的頂峰後直線下降。這意味着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將從目前1300多萬的基礎上快速下降。

易富賢提醒,由於老年人口的劇增,每年死亡人口在快速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死亡人口從2005年的849萬增加到2009年的943萬,平均每年增加23萬。這意味着中國年增人口將在目前400多萬的基礎上快速下降,今後十年左右人口將開始負增長。人口負增長一旦開始,將一發不可收。從1950年代直到1991年,除了少數幾年外,中國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萬左右或以上,其中1963年到1974年這12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萬。但有生就有死,等到195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口到了老年,每年的死亡人口將激增,達到現在的兩三倍,中國將出現一個幾十年的人口『泄洪』期,每年Q減少一千多萬人!

易富賢告訴記者,2011年4月28日公蚜說諏次人口普查初步數據後,國家統計局負責接受穹檬本顧怠霸ぜ浦泄將在2032年前後達到人口零增長』,他對此表示吃驚。他認為,中國人口已經接近負增長邊緣,已經到了調整獨生子女政策的時候了!

 年齡性別結構亟待改善

 易富賢告訴記者,國家計生委曾預測: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人口分別為12.48%、8.23%;聯合國2008年也作出預測:中國2010年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人口分別為12.3%、8.2%。這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老年化程度超過預期,2010年60歲及以上人口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老齡化進程在提速。與此同時,而年輕人口卻在銳減,15~64歲總勞動力也將在今後五年之內開始減少。因此他提出,通過提高出生率改善人口的年齡結構日益緊迫。

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的畸高的性別比也讓易富賢無比擔憂。他說,正常情況下,每出生100個女孩即有102~107個男孩出生,也就是正常的性別比為102~107。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之前,出生性別比是正常的。但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性別比不斷攀升,但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家總是以女嬰漏報為由否定性別比失衡。2000年出生性別比為116.86,引起了國家的重視,衲杉粕委的『關愛女孩』方法,試圖降低出生性別比。但2010年人口普查發現,雖然『關愛女孩』運動已開展多年,但性別比失衡仍呈上升態勢,2010年男女出生性別比是118.06,比2000年還提高了1.2個百分點。這說明在現行人口政策下,無法有效解決性別比失衡的問題。

易富賢認為,其實性別比失衡的根源就是獨生子女政策,生一個孩子有50%的家庭沒有兒子,生兩個孩子只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沒有兒子,生三個孩子只有八分之一的家庭沒有兒子。中國生一孩都是合法的,因此性別比基本正常,比如2000年生一孩的性比別為107.1。超生一個孩子,面臨巨額罰款(3~6倍家庭收入),成本非常高,因此父母就選擇性別了,2000年兩孩的性別比151.9。超生兩個孩子,罰款更重,性別比也就更高,2000年三孩性比別達159.4。易富賢介紹,山西翼城等800多萬人口的地區從1980年代開始試點兩胎,性別比卻是正常的。比如2000年第五次普查出生性別比,全國0歲為117.8(翼城為106.1),1~4歲平均為120.9(翼城為102.7),5~9歲為115.5(翼城為101.5)。可見,如果不廢除獨生子女政策,不論怎『關愛女孩』,性別比都不可能恢復正常。

易富賢說,中國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對計劃生育政策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這次人口普查發現,中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49.68%了,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易富賢認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較快,主要是因為中國城鎮化的加速。2010年城市化水平已經接近50%了,由於農村主要是年輕人口進城,老人和小孩大多保留農村戶口,而相當一部分年輕夫婦為了兼顧農村土地利益(為了在農村保留根據地,老年後可以回農村養老),只讓一人轉為城市戶口(但是夫婦倆與城市人口一樣只能生一個孩子了)。因此,育齡家庭城市化水平已經在60%左右或以上了。很多農村地區是第一胎是女孩可以生兩胎,但進城之後,就只能生一個孩子了。1990年代依照政策平均每個婦女婦女可以生1.38個孩子(政策生育率),但現在既然育齡家庭城市化已經在60%了,那政策生育率就只有1.2多了。農村育齡人口進城後,白手創業,生活壓力比城市居民還要大,並且夫妻還長期分居,小孩送不起幼稚園,入學也有困難,因此新一代農民工生育意願非常低。即便停止計劃生育,他們也不願多生孩子了。

 人口結構制約內需

 易富賢介紹說,發達國家從事第二產業(工業)的勞動力普遍在24~30%,從事第三產業(服務業)在70%左右。中國目前城市化在50%,但是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已經在28%了,產能過剩,消費不足。他認為,目前中國城市化處於加速階段,今後中國城市化將達到70%左右,但是第二產業的就業容量很難提升。中國必須發展第三產業,提高消費能力,拉動內需。

『但是,中國的人口結構決定了內需市場的不足。』易富賢說,一個正常的社會是兩個消費人口提供一個就業機會,絕大多數國家的勞動力與總人口比例在50%左右或以下,比如美國3億人口可以提供1.5億個就業機會,巴西2億人口可以提供1億個就業機會。而中國由於倡導『只生一個』,既減少了上億消費年幼人口,又使得婦女勞動參與率高達86%,使得勞動力與總人口的比例高達63.5%,『額外過剩』1.5億勞動力,內需不足,就業高度依賴於國際市場。

但中國這種外向型經濟已經走到了盡頭,一方面是因為印度等人口開始琢旃際市場,印度進出口總額茲球比例已經從1993年的0.59%上升到2010年的1.8%,印度直接利用外資在2000年的時候只相當於中國的5.65%,但在2009年的時候已經相當於中國的40.4%了,印度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鬃芾投力的比例目前只有14%,等到增加到中國目前的28%,將徹底改變世界u造業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因為發達國家由於人口結構老化,購買力下降,向國外進口也將減少。中國經濟將越來越依賴於內需,但相對於內需市場來說,中國將出現大量失業人口(尤其是中老年勞動人口)。計劃生育使得『用工荒』(年輕勞動力短缺)與『就業難』(中老年勞動力『過剩』)長期並存。

易富賢認為,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是內需不足,不僅僅是人均消費能力不足,更主要是消費者數量不足。化解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停止計劃生育,發展嬰童經濟。孩子出生,到20歲之前一直是單純的消費者,並且因為照顧孩子還將降低婦女勞動參與率。嬰童經濟所帶動的一個龐大產業鏈(涉及到嬰兒食品、玩具、遊戲軟件、多層次的教育、流行音樂、房地產、汽車等幾乎所有方面),對內需的拉動作用遠遠比房地產和汽車要大。最重要的是,這種拉動作用是可持續的。二戰後,發達國家就是因為嬰兒潮拉動了消費,提供了年輕勞動力,而迎來了幾十年高消費、高增長的『黃金時代』。

中國城市化在加速,但中國城市規劃存在一個致命的毛病:高人口密度、高容積率、高房價。中國城市是以每平方公里超過1萬人進行城市規劃的。而大城市吸引人口的能力強,但政府卻不提供土地,比如上海是以一千多萬人口進行城市規劃的,但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上海人口已經有2300萬了。人口在湧入城市,而不給城市提供土地,必然導致高房價、交通擁擠、民生壓力大,中國城市規劃正在走向香港、台灣、日本、韓國那種民不聊『生』的道路―老百姓生不起孩子!如果繼續這種城市規劃,將會後患無窮,即便停止計劃生育,生育率也會如韓國、台灣、香港、日本那樣只有0.9~1.2!中國城市完全可以如美國紐約那樣以4000人/平方公里進行規劃,根本沒有必要像現在這樣縮手縮腳。

 不放開生育政策更待何時?

 易富賢概括說,由於人口在不斷老化,年輕勞動力在銳減,總勞動力也即將減少,性別比居高不下,育齡婦女人數從2011年開始快速下降,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在不斷下降,這些因素將停止計劃生育逼上了最後讀秒階段。但僅僅停止計劃生育還不夠,還必須改善民生、改變城市規劃(給城市提供更多的土地,降低容積率、降低房價)、重建生育文化,讓主流家庭願意生、也養得起三個孩子。

易富賢告訴本報記者:『人口普查前,停止計劃生育需要政治勇氣。人口普查後,不停止計劃生育需要政治勇氣。』他提出,十年之內,中國人口將面臨負增長,為此需要放開計劃生育政策,而不能僅局限於『單獨政策』(即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夫妻雙方只要一方是獨生子女就可以生兩胎的政策)的推行。他說,如果全國允許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兩胎,每年只多出生30萬孩子;即便只要一方是獨生子女就可以生兩胎,每年多出生不超過170萬人口。因此,允許獨生子女生兩胎對解決現在人口結構、出生率下降等問題只是杯水車薪。『既然如此,現在不放開生育政策,』更待何時?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