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福 關於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養子防老』並非不道德】,反駁了他的文章【給女兒的信:『養子防老』的不道德】的觀點。最近,陳志武在博客上發了一篇文章【話說人口(微博大義)】,對於他的人口觀點,我認為值得商榷。下面試進行簡要的分析: 陳志武說:『「人多力量大」觀念還是市場很大,需要改變。過去三十年的成就真的是中國人口多所致?一、1800年中國人口佔世界三分之一,1911年為四分之一,今天為五分之一,如果僅人口多就能成功,為什麼19世紀沒成?20世紀初沒成?!二、如果人口大國是經濟騰飛的因,為什麼發達國家發家時都人口少?』 我認為,『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但並不完整。完整的話應該是這樣的:在人口素質相同的前提下,人口數量越多,力量越大。近三十年來,中國在經濟上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那麼,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中國的人口優勢。假如中國沒有人口眾多這個優勢,那麼中國拿什麼和發達國家比?比技術、比教育、比醫療、比素質、比制度?都比不上發達國家,那麼過去三十年中國為什麼在幾乎是一切劣勢的條件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呢?除了人口眾多以外,你還能找出其他因素嗎? 我在【強國的兩個人口因素】一文中已說過:從人口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國,只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是人口素質高,第二是人口數量多。假如世界強國只需要人口素質高而不需要人口數量多,那為什麼世界強國是美國而不是加拿大,更不是澳大利亞? 陳志武說:『正因為西歐國家人口歷來少,所以逼他們去技術創新,去在機器和市場制度上做文章,推動了工業革命並使人權、人的尊嚴提升。而中國人口不斷上升,到今天許多公司還是寧可用人代替機器,反工業革命,因為人口太多勞動力就不值什麼,以至於很多人仍然可以不把人當人看。你還希望保留這局面?』 我認為,談到人口問題,不但要看人口總量,還要看人口密度。陳志武應該知道,很多西歐國家(例如英國、德國、荷蘭)的人口密度都高於中國。二次大戰後,新興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基本上都是人口密度很大的國家和地區,例如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人口密度均遠高於中國大陸。至於勞動力廉價,並不是因為人口太多。緬甸、老撾等國家的人口數量比中國少得多,人口密度也比中國低,但他們的勞動力更廉價。 陳志武說:『中國人口在60、70年代猛漲,一是受當時意識形態的鼓勵,一是傳統的「多子多福」觀念影響,但最重要的是象青黴素等醫療技術所致,抗菌素大大降低嬰兒死亡率,讓沒有改變的老觀念在抗菌素的支持下變成人口巨增。但是這種轉型期產生的14億人口要成為中國的常態嗎?要保留出口製造帶來的環境破壞?』 事實上,上個世紀60、70年代人口猛漲,並不是中國一個國家如此,而是全世界都是如此。二戰後,由於醫療技術的進步,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並且延長了人均壽命,世界各國人口普遍有較快的增長。陳志武自己也承認:『1800年中國人口佔世界三分之一,1911年為四分之一,今天為五分之一。』可見,近200年來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陳志武說:『從個人權利角度,我反對強制性計劃生育。從尊重生命角度,我反對人工墮胎。生育應該是自己決定的事。但是,不必再鼓勵多生。中國的資源和環境難以支持。』 我贊成陳志武這幾句話:『從個人權利角度,我反對強制性計劃生育。從尊重生命角度,我反對人工墮胎。生育應該是自己決定的事。』然而,陳志武又畫蛇添足地加了一句:『中國的資源和環境難以支持』。我以前的文章已分析過:隨着人口數量的增多,表面上『人均資源』越來越少,但由於科技的進步,人類利用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大,所以實際擁有的人均資源反而越來越多。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口過多,而是人們對環境粗放式、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人口對環境的影響是雙向的,人既能破壞環境,也能改善環境。 至於陳志武說『不必再鼓勵多生』,我認為:當一個國家的生育率遠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時,就應該鼓勵多生(但不能強制多生)。例如,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西班牙等很多國家都實行鼓勵多生的政策。我認為,這些國家由於生育率過低,因此,這些國家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以刺激生育率回升,是正確的做法。雖然大部分國家鼓勵生育的效果並不理想,但如果不鼓勵生育,生育率會比現在更低。現在中國的生育率已遠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也有必要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