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国将有上千万家庭丧失独生子女--《环球时报》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2012-5-12 12:24| 发布者: 文强| 查看: 1951| 评论: 0|原作者: 易富贤|来自: 易富贤网易博客

摘要: 5 月 9 日《广州日报》刊发了失独家庭的文章,引起很大的轰动。孔庆东教授提醒我关注此事,而稍后《环球时报》也约稿。我写了一篇文章,但《环球时报》发表时进行了一些修改,尤其是将我的结论“ 当务之急是果断 ...

59日《广州日报》刊发了失独家庭的文章,引起很大的轰动。孔庆东教授提醒我关注此事,而稍后《环球时报》也约稿。我写了一篇文章,但《环球时报》发表时进行了一些修改,尤其是将我的结论“当务之急是果断停止计划生育”修改为“当务之急是果断调整独生子女政策,放宽生二胎的限制”,这一修改就等于我自己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因为我一直是呼吁停止计划生育,而反对仅仅放开二胎,我在《大国空巢》中就批评了二胎方案,2009年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二胎方案是错误的》(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5/04/content_916921.htm)。今后媒体采访,请不要修改我的结论。

 

我的原文:

 

 

计划生育政策不能无视失独家庭的壮大

 

易富贤

 

中国在1973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北京大学人口所穆光宗教授一直坚持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

201259日《广州日报》刊发的有关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报道,图文并茂,失独家庭的悲惨遭遇,极大地震撼着城市读者的心灵,因为他们也只有一个孩子。

其实2004年杨晓升的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就引起非常大的轰动,但由于国家计生委的干预,该书未能广为传播。

根据20051%人口抽样调查,1975年到1979年出生人口中独生子女就已经占了15.6%1980年到1989年由于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还稳定在2.4,独生子女比例也稳定在19.3%左右。1990年之后生育率急剧下降,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1996年到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4左右;独生子女比例也不断提高到1995年的35.1%2000年的49.5%2005年的64%。假设2006年到2010年独生子女比例也是64%,那么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其中70%是产生于1991年之后,50%产生于1998年之后,也就是说独生子女家庭在加速增加。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率(最近10年变化不大)计算,每出生1万人,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假设母亲平均在26岁生孩子的话,那么这2.18亿独生子女家庭的母亲到51岁的时候有一千万已经失去了独生子女,到70岁的时候有1656万已经没有了孩子。现在正常人群就有1/8家庭不孕不育了;妇女生育能力在27岁就开始下降,而人们普遍晚育,孩子10岁以后夭折,母亲补生的机会非常渺茫。

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特征哈耶克认为“生命只有在能够维持自身的延续时才存在”。对人类来说,后代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价值观和文明的延续。在古代,“断子绝孙”是最恶毒的咒语,但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中国却将有上千万个“断子绝孙”的家庭,世代相传的生命链在他们身上嘎然而止,不但传统的“养儿防老,养子送终”变得不可能了,甚至连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变得是奢求了,有些甚至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当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宣传说是“舍小家,为大家”,失独家庭小家是舍了,大家也完了!

《广州日报》的文章也揭示了另外一个现象, 生育对女人尤为重要。很多失独家庭的妇女在失去了孩子之后,丈夫也离她们而去。妇女平均比男人长寿几岁,而妻子通常又比丈夫年轻几岁。丈夫去世后,失独的妇女还将行尸走肉般地生活十多年,面临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困境,更有精神上的孤独。

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建立在健全的家庭结构基础上的,考虑问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子孙后代,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对部分失独家庭来说,既然无法“慎终”,也就无从“追远”,他们可能破罐子破摔,甚至威胁社会稳定。

目前还只有上百万失独家庭,比例还非常低,如果能够妥善处理,给这些家庭以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还是能够让他们安度晚年的。

但是今后却有上千万失独家庭的存在,即便由于成功补生,上述失独家庭数量减少一半,但相对于目前上百万的失独家庭来说,仍然是数量级的差别,对社会的震撼力将是非常巨大。而其他家庭也大多只有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照顾自己的父母都已经是自顾不暇,更是无力照顾失独家庭。

因此,失独家庭的加速增长,不仅仅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对人口政策提出了重大挑战。当务之急是果断停止计划生育,一方面可以遏制独生子女家庭增长的势头,减少今后失独家庭的数量;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应对失独危机的能力。

 

环球时报发表的文章:

 

“失独”之痛须格外重视--《环球时报》 - 易富贤 - 易富贤的博客

 

易富贤:“失独”之痛须格外重视

 

2012051209:50  环球时报 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5/2716503.html

 

  易富贤

 

  近日国内媒体刊发有关失去独生子女家庭悲惨遭遇的报道,并估算如今已有百万此类家庭,这一社会现象随后在网络上引发热评,因为这个新闻震撼了不少读者的心灵。“失独”群体开始壮大,这个现象所带来的问题终会浮出水面。笔者认为是时候考虑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了。

 

  其实早在2004年杨晓升的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就曾引起关注。中国1980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北京大学人口所穆光宗教授一直坚持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

 

  根据20051%人口抽样调查,1975年到1979年出生人口中独生子女占15.6%1980年到1989年独生子女比例稳定在19.3%左右。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提高,1995年是35.1%2000年是49.5%2005年达到64%。即便假设2006年到2010年独生子女比例也是64%,笔者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所统计的每年出生人口数推算得出,1975年至2010年之间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并呈现加速增加趋势。

 

  另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率(10年来变化不大)计算,每出生1万人,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由此可推算,这2.18亿独生子女中有超过1000万会在25岁之前死亡。这意味着即便不计算2010年后新增独生子女家庭和死亡孩子数量,到2035年也会有1000万“失独”家庭。

 

  对人类来说,后代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价值观和文明的延续。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如果成为“失独”家庭,传统的“养儿防老,养子送终”不可能了。很多“失独”家庭的妇女在失去了孩子之后,丈夫也离她们而去。她们所面临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困境,更有精神上的孤独。

 

  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建立在健全的家庭结构基础上的,国家建设所考虑问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子孙后代,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对有些“失独”家庭来说,既无法“慎终”,也就无从“追远”,他们可能破罐子破摔,甚至威胁社会稳定。目前还只有上百万“失独”家庭,比例还非常低,如果能够妥善处理,从政府到民间给这些家庭以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还是能够让他们安度晚年的。但如果未来政府将面对上千万的“失独”家庭的存在,他们的痛苦对社会的震撼力将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失独”家庭的加速增长,不仅仅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对人口政策提出了重大挑战。这种“失独”的风险在国内汽车文明尚未建立,车祸频发的当下愈发凸显。当务之急是果断调整独生子女政策,放宽生二胎的限制,一方面可以遏制独生子女家庭增长的势头,减少今后“失独”家庭的数量;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应对“失独”危机的能力。

(作者为旅居美国华人学者,著有《大国空巢》)

 

 

易富贤在北大经济学院、郑州大学讲座预告
http://yi.fuxian.blog.163.com/blog/static/10900580220124101054861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