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採訪。下面是採訪文章,但第一財經日報在修稿的過程中,刪減了很多內容,使得部分內容顯得不太連貫,比如有讀者來信說看不出中國勞動力是如何『額外過剩』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數據被修改錯了,我原文根據人口普查資料說中國2010年兒童撫養比爲22%,但第一財經日報將兒童撫養比誤當成兒童比例,而被修改爲16.6%。 易富賢:用工荒背後的中國人口結構矛盾 作者 王羚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2012-04-24 01:16 近日,易富賢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用工荒背後,是中國人口的結構矛盾,而今後十多年想改善中國的人口結構、經濟結構以及社會結構,兒童撫養比和總撫養比也是突破口之一。 作爲【大國空巢】的作者,人口學者易富賢因他獨特的人口學見解被人所知。近日,易富賢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用工荒背後,是中國人口的結構矛盾,而今後十多年想改善中國的人口結構、經濟結構以及社會結構,兒童撫養比和總撫養比也是突破口之一。 民工荒背後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自2003年以來,連續十年出現民工荒,從人口學者的角度,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易富賢:2003年開始,中國沿海開始出現『用工荒』。2008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 『用工荒』戛然而止;然而,2010年之後,用工荒捲土重來;2011年、2012年更是全線告急,珠三角告急,長三角告急,甚至江西、四川、湖南這些以往勞動力輸出大省也全面告急。 對勞動力市場的這種忽冷忽熱的現象,其實從人口學角度能夠解釋。2010年人口普查證實1996年~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4左右,遠遠低於人口的世代更替水平,中國總和生育率持續降低。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對青壯年勞動力的變化最爲敏感。2002年中國20歲~39歲青壯年勞動力達到4.5億的頂峰,2003年開始負增長。中國在2003年之後出現民工荒。 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回升後用工荒更加凸顯,這次與2004年的民工荒有著本質的不同,不僅20歲~39歲人口快速減少,而且19歲~22歲人口在2009年達到頂峰之後開始急劇減少。 2006年公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報告】認爲15歲~64歲總勞動力要在2016年才達到高峰,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2012年在達到頂峰後就開始負增長。 日報:與民工荒並存的是就業難。您如何解讀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 易富賢:中國現在堅持低生育水平,一個重要理由是認爲人口多導致就業壓力。而作爲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生產水平,就有什麼樣的消費水平。就業機會更取決於人口,而不是人均收入。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消費市場,就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少就業機會。 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消費產品剩餘化、多樣化的時代。現在缺的不是生產者,而是消費者。一個正常的社會是2個消費人口提供1個就業機會。我比較了全世界所有國家,發現絕大多數國家的勞動力與總人口比例在50%左右或以下。 中國目前之所以失業問題還不嚴重,是因爲國際社會給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目前,一是中國年輕勞動力正在快速減少,大量的企業將轉移到印度等年輕勞動力豐富的國家;二是發達國家由於人口結構老化,購買力下降;三是發達國家在拓展新產業出現困境後,爲了保證國內就業,將保護製造業。 這三方面原因將導致國際社會提供給中國的就業機會減少,而中國的內需市場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大量中老年人勞動力將失業。中國將面臨『年輕勞動力短缺』和『中老年勞動力過剩』長期並存的局面。 日報:有觀點認爲,好像中國人口多,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可無限供應,您又怎麼看中國目前和未來的勞動力供應形勢? 易富賢:從日本的情況可見勞動力變化對經濟的影響。由於長期的低生育率,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15歲~64歲總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非常緩慢,1995年之後開始負增長,1995年~2010年GDP年均只增長0.9%。 中國現在不但面臨勞動力短缺,也面臨人口結構老化,中位年齡將從現在的35歲提高到2030年的44歲。中國產業升級的能力將越來越難。中國年輕勞動力短缺卻很可能讓『中國製造』既減量,又提不了質。 中國15歲~64歲總勞動力從1979年的5.6億增加到2012年的10億,而目前從數據看,中國20歲~39歲青壯年勞動力到2011年減少爲4.2億,比2002年減少了7%,而到2032年將減少到2.9億。 社會對19歲~22歲人口數量變化最爲敏感,這是企業所需的最有活力的新增勞動力,是大學年齡人口,是參軍入伍年齡人口。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2009年中國19歲~22歲人口數量達到歷史頂峰(1.05億),然後就快速減少,到2019年只剩下0.57億,10年下降差不多一半。 勞動力短缺並不意味著充分就業,相反,失業率會更高。日本勞動力短缺後,失業率反而從1980年~1989年的2.5%升高到2000年~2009年的 4.65%。中國與日本還不同,中國有龐大的『過剩』中老年勞動力,產業升級之後,他們如何就業? 勞動力紅利是真紅利 日報:人口紅利被認爲是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重要動力。有學者認爲,目前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助推即將消失,您的觀點呢? 易富賢:中國社科院人口所所長蔡?P率先引進人口紅利理論,將計劃生育降低生育率所引起的撫養比降低稱爲『人口紅利』。胡鞍鋼等經濟學家也認同這一觀點。2006年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報告】也認爲,『生育率下降導致人口撫養比下降1/3,爲經濟增長創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紅利」期。』 總撫養比是指非勞動年齡人口(0歲~14歲兒童、65歲及以上老人)與勞動年齡人口(15歲~64歲人口)之比,總撫養比包括兒童撫養比(0歲~14歲兒童與勞動人口之比)和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老人與勞動人口之比)。 其實兒童撫養比是投資,老年撫養比是還債;生育率下降越快,兒童撫養比下降越快,今後老年撫養比上升越快。我比較了1961年~2010年日本、歐盟的人均GDP增長率與撫養比的關係,發現人均GDP年增長率與兒童撫養比是正相關關係,而與老年撫養比是負相關關係。 中國經濟確實將在2013年後開始減速,但並非因爲總撫養比上升,而是因爲勞動力開始減少和老年化加速。所以,真正的人口紅利是人口數量紅利、勞動力紅利,而不是低撫養比。 日報:從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看,中國人口結構出現老齡化和少子化並存的問題。這種人口結構將對中國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易富賢:有人認爲總撫養比低就是人口紅利。我比較各國的情況,發現總撫養比並不是越低越好。總撫養比太高意味著『不堪重負』的人多,總撫養比太低意味著『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多,都不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總撫養比在50%~60%最有利於經濟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 六普顯示2010年中國總撫養比只有34%,比當年日本或韓國撫養比的最低點還要低,必然導致今後老年撫養比(人口還債)的大幅反彈。中國未來的人口負債比日本和韓國要嚴重得多。 2010年世界平均兒童撫養比爲41%,除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平均爲51%,連發達國家平均也還有24%,中國只有16.6%。(易富賢註:我在原文是說22%) 中國近期經濟問題的核心是總撫養比太低(兒童撫養比太低),內需不足,不僅僅是人均消費能力不足,更主要是消費者數量不足;中國遠期經濟問題的核心是總撫養比太高(老年撫養比太高),勞動力不足和老年化。 化解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發展嬰童經濟,通過提升現在的兒童撫養比,而降低今後的老年撫養比,儘量讓人口結構恢復到柱狀結構。 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只能依賴內需,既需要提高人均消費能力,更需要增加消費者數量。如果中國能在今後十多年將兒童撫養比提高到30%左右,將總撫養比提高到50%左右,那麼中國的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包括就業結構)和社會結構將大爲改善。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