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2011年9月2日以【人口結構決定發展方向】為題發表,稍有刪減。 http://www.eeo.com.cn/2011/0902/210510.shtml 2010年12月19日至20日,在重慶市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薄熙來書記指出要邊做『蛋糕』,邊分『蛋糕』,『蛋糕』分得公平,做『蛋糕』的人才有積極性,『蛋糕』才會做大。 而在2011年7月10日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汪洋則表示,『分蛋糕不是重點工作,做蛋糕是重點。』 有人說,重慶蛋糕小,更應做蛋糕;廣東蛋糕大,更應分蛋糕。其實從人口結構角度看,汪洋、薄熙來此舉都是高瞻遠矚的。 重慶相當於一個中等農業省,經濟起步晚。重慶2009年戶籍人口數就達到了3276萬人,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重慶常住人口只有2885萬人(比2000年的3090萬人還少),說明重慶有400萬左右青壯年人口在東部發達地區打工。由於年輕人口外流,重慶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人占11.56%,高於全國平均的8.87%。如果像東南沿海那樣先做好蛋糕再分,那麼誰會留下來等30年再分蛋糕?大量勞動力將繼續外流到東部沿海地區,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將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很多地方(尤其是渝東南山區)將成為老弱病殘基地,需要政府扶貧,不如分蛋糕提高大家自救能力。作為後發地區,『邊做蛋糕,邊分蛋糕』是重慶的正確選擇:有蛋糕分了,就能留住勞動力;留住勞動力,就能吸引企業將蛋糕做大。並且重慶的勞動力主要是本地人,分蛋糕肥水不流外人田。 而廣東情況剛好相反,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起步早,吸引了全國的年輕勞動力,現在仍然是流動人口第一大省,流動人口占據全國的1/3。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廣東常住人口為10430萬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的8642萬人相比,十年增長20.69%(全國只增長5.84%,四川等西部地區人口負增長)。但2010年廣東戶籍人口只有8500萬人。就是說廣東有數千萬外來青壯年勞動力,在他們的稀釋下,廣東省65歲及以上老人只占常住人口的6.75%,低於全國的8.87%。以深圳為例,2010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超過1300萬,但本地戶籍人口僅為250多萬人。就是說廣東利用了全國的廉價勞動力做好了蛋糕。廣東如果是封閉系統,早就應該分蛋糕了;但由於是開放系統,全國三分之一的流動人口在等着分廣東的蛋糕,必然遭到本省受益者(包括掌握政治和輿論資源的精英)反對。因此廣東的蛋糕還真不好分。 從全國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人口東流。以上海為例,2010年常住人口為222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只有1412萬人。北京也一樣,2010年戶籍人口為1257萬,外來人口704萬,總人口1961萬,提前10年突破了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所確定的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1800萬人的目標。由於城市規劃滯後,東部出現嚴重的城市病,房價高,交通擁擠,不意願生孩子;而西部卻出現了大量的空巢村鎮,日益貧困化,養不起孩子。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1996年以來全國生育率只有1.4左右。 現在重慶分蛋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鼓勵農民工轉戶進城,深化住房、土地制度改革。重慶此舉,有利於遏止人口東流。實踐證明重慶模式是成功的,比如2010年重慶的GDP增長率為17.1%,高於東部地區的廣東(12.2%)、上海(9.9%)、北京(10.2%)、浙江(11.8%)。2010年重慶直接利用外資63.7億美元,占全國6.0%(人口只占全國2.2%)。重慶正由勞務輸出地逐步變成勞務需求地。而就地務工的綜合收益比去沿海打工要高,既能照顧孩子和老人,還可以節省交通成本。 如果東部發達地區也這麼分蛋糕的話,那麼必將加速西部人口的東流,廣州、深圳不要幾年就要成為超級大城市,全國生育意願將繼續下降。東西部經濟差距不斷拉大,不利於中國西部的人口和國防布局,也不利於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 重慶與全國發展水平基本一致,重慶做/分蛋糕更能代表全國的發展方向。但是廣東做蛋糕從人口學角度卻有更深層意義。 我們先分析一下中國的人口結構。蔡昉一直認為『計劃生育降低了總撫養比是人口紅利』,最近還認為:『中國的人口撫養比將在2013年達到最低點,然後上升,人口紅利喪失。』總撫養比是兒童撫養比(0-14歲兒童與15-64歲勞動人口之比)與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老人與勞動人口之比)之和。其實兒童撫養比是投資,老年撫養比是還債,降低兒童撫養比必將增加未來的老年撫養比,將二者混在一起很容易掩蓋人口問題的嚴重性。比如日本在1960和2010年總撫養比均為56%,但1960年兒童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分別為47%、9%,經濟充滿活力和希望;而2010年則分別為21%、35%,經濟已經持續低迷了十多年。 中國2010年的社會發展水平相當於日本1960年代後期水平,相當於韓國1990年的水平。但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中國兒童撫養比只有22%,而世界平均為41%,除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平均為51%,日本1970年為35%,韓國1990年為37%。說明中國未來的人口負債非常嚴重,停止計劃生育已經刻不容緩。 有人說,停止計劃生育雖然能夠降低老年撫養比,但同時也增加了兒童撫養比,反而提高了總撫養比,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儘管中國出現老年化,但在今後幾十年總撫養比仍然不高。 其實總撫養比太低並非好事。總撫養比太高意味着『不堪重負』的人多,太低意味着『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多,都不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總撫養比低於50%,意味着消費人口不足,勞動力『額外過剩』,會出現高就業壓力。 【孟子·滕文公上】:『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意思是,有穩固產業的人才會有道德觀念和行為標準;而沒有穩固產業的人就會放縱自己,違法亂紀。現在各國政治家們也知道『恆產』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在努力培植中產階級。其實從人口學角度看,將總撫養比穩定在在50-60%並保持出生性別比平衡是最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相當於讓大家都有『恆產』:一方面由於消費結構合理,大家都有工作這一『恆產』;一方面由於兒童撫養比較高,性別比平衡,大家都有孩子和婚姻這兩大『恆產』。讓老百姓都有這三大『恆產』,是最高層次的維穩。美國1950年以來就一直維持在50-60%,1980年代的中國(當時社會比較和諧)和現在的印度的總撫養比也都是在50-60%,2010年世界平均總撫養比為52%。 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2010年出生性別比仍然高達118,總撫養比只有34%(日本歷史上最低的時候也還有43%),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是目前和今後社會不穩的人口學基礎。中國目前之所以失業問題還不嚴重,是因為國際社會給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中國目前這種外向型經濟已經走到了盡頭,一方面是年輕勞動力正在快速減少(年輕勞動力的消費給中老年人提供就業機會也減少),19-22歲人口從2009年的0.94億的頂峰後快速下降到2018年的0.58億,9年之內下降差不多40%,大量的企業將轉移到印度等年輕勞動力豐富的國家(等到印度勞動力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由目前的14%增加到中國這樣的28%的時候,將徹底改變世界製造業的格局);另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由於人口結構老化,購買力下降。這兩方面原因將導致國際社會提供給中國的就業機會減少,大量中老年勞動力將失業。中國將出現『年輕勞動力短缺』和『中老年勞動力過剩』長期並存的局面。 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只能依賴內需,既需要增加消費者數量(通過停止計劃生育),又需要提高人均消費能力。重慶邊做蛋糕邊分蛋糕,其實就是提高人均消費能力。 如果中國能在今後十多年將兒童撫養比提高到30%以上,將總撫養比提高到50%左右,那麼中國的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將大為改善。但可惜是,即便停止計劃生育並千方百計鼓勵生育,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意味着即便中國的內需市場全部挖掘起來,由於消費者數量的不足仍然難以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那麼廣東等沿海地區就必須繼續發展外向型經濟,做好蛋糕賣到國外去,以緩解國內就業壓力。 因此,從人口學角度看,重慶分蛋糕和廣東做蛋糕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全國一盤棋,既發展內需經濟,又拓展了國際市場,有利於全國人口的合理分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如果將廣東模式和重慶模式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停止計劃生育,那麼就是完美的中國模式。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