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興論壇上看到了浪花先生的轉貼【劉備如何將諸葛亮綁上戰車爲其賣命一輩子?】,感覺很有歷史及現實意義。劉備及諸葛亮是三國歷史是顯赫人物,在後世官閥、士子及百姓心目中近乎家喻戶曉,從中折射的人文及史學意義居高不凡。但其背景淵源驅動之下的歷史面目及個人行爲、心態的探索令人『開智明性』。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的是:諸葛亮是人不是神。我們知道的諸葛亮是歷史上記載的人物,歷史記載的人可能與真實的人會有差別,但我們在沒有其他材料可佐用的情況下,只能分析這些歷史記錄來定義『真實的人』的概念。儘管部分歷史資料不盡人意,但眾多的史記的確是論述的基礎,從而達成基本共識。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其次,諸葛亮與當時的其他隱者不同,他是有意出山作一番事業的。史載他自比管樂之言,就是證明。如果他無意出山,他不會自比管樂。真正的隱者是不會將自己比作管樂的。三顧就顧到了,說明他是在等待他的主子的出現。如果他在第三顧時,不是有意在等待劉備,劉備是顧不到他的。 其三,諸葛亮無做天子的抱負。這可從自比管樂證明,也可從後人評說其『諸葛一生唯謹慎』之語獲得啟迪。 其四,【隆中對】論天下三分,古人多贊之。我則認爲是錯誤地估計了時勢,爲劉備提供的是一個與劉備妄想統一中國成就皇帝夢相悖的方案。諸葛亮一提出,劉備立馬首肯,就註定了劉備不能成就其一統天下之夢想。 我的這個思想產生於寫作【揭開奇門遁甲之謎】(1993年出版)之時,當時,我在某個版本的【奇門遁甲】書中看到有一篇題宋8226;趙普寫的『進書表』,上面記事在北宋之前,歷史上精通奇門遁甲的有五子,其中之一是諸葛亮。我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對諸葛亮精通奇門遁甲產生了懷疑,並由此寫入該書的結束語中。我懷疑的根據就在於【隆中對】中『讓劉備占據西蜀』這一記敘。讓我們先溫習一下【隆中對】那篇名作: 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此文顯然不是諸葛亮所作,而是作史者編述的。在沒有別的佐證材料的前提下,我們只能以史者的編述爲依據。茲論述如下: 當時,劉備與諸葛亮的共同目標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表面上是要爲結束目前的動亂,恢復漢室一統作出貢獻。立功稱霸之後,做什麼?誰也沒有點破,劉備將來要當皇帝,諸葛亮輔佐劉備當皇帝。但這個目標是心照不宣的。 來源:中國網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