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二]均富:財富患不均 【論語・季氏篇】記載季氏要去討伐魯國的附屬國顓臾,它在今天的山東費縣之西。輔助季孫氏的冉有、季路即是子路同去見孔子,告訴孔子這件事情。孔子聽了以後,對冉有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當作貧)而患不均,不患貧(當作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不贊同這次軍事行動,反對兩位學生輔助季氏討伐顓臾,強調要用仁政去安定,否則就會禍起蕭牆。除了講政治理念外,這裡孔子還講了一個重要的財富理念。孔子說自己聽到過這樣的道理:無論是有國的諸侯,還是有家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的缺少,而要擔心財富的分配不均衡;不必擔心人民缺少,而要擔心的是不安定因素。分配均衡了,就不覺得貧困;彼此和睦了,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就不會有危險。這就是孔子關注財富的均衡問題,社會各個階層當然會有不同的收入水平,這是正常的事情,但是要調控在一定的度中,從而達到一定度的均衡,否則可能引發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有人認爲,孔子是提倡要貧困、貧困式的安定,那就誤解了孔子的財富理念。不要忘了,我們講過的孔子是首先主張要『庶富』的,讓人人富裕起來;但是他又指出,人與人之間要『均富』,這樣就會消除社會的許多不安定因素。孔子很贊同的『均富』的理念,對於今人來說還是一種沒有過時的理念和智慧。 [觀點三]『貧而樂』與『富而好禮』 【論語・里仁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雖然人人都想富貴,但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取得它就不接受。人人都討厭貧賤,但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掉它,就不去擺脫。所以後來有個理念叫『君子取之有道』。又有個說法就是『安貧樂道』。 【論語・學而篇】記載:一次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這是說,一個人能夠貧困但不諂媚巴結別人,有財富而不驕傲自大,怎麼樣? 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說,能做到這樣已經可以了,但是還比不上貧困卻能快樂,有財富卻能好禮。我讀到這裡,覺得孔子的思想水平確實是不簡單,顯然是達到一種很高境界後的智者之言。 確實我們常看到一個人貧困了後,也許就會奉承別人、諂媚別人、巴結別人,這就合了俗話說的『人窮志短』了。所以能做到子貢說的『貧而無諂』,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孔子說的更高層次的是『貧而樂』,貧困但快樂地活著,這就是『安貧樂道』的境界了。 來源:新華報業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