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批評這個行當,在當下處於一種尷尬狀態:批評家們或者被利益綁架,或者被面子綁架,寫出的文章大多是各種好話的堆砌。讓人想起一句歌詞―――『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戴著偽善的面具』。毋庸諱言,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特別講究中庸之道的山東,這種情況尤爲嚴重。我們認爲,這不應該是美術批評的常態。 其實,畫家、書法家們並不見得就很享受這種『表揚信』式的美術批評,他們在各種場合指出,山東要建設文化強省、美術強省,美術批評的作用不容忽視,美術批評並不是美術作品的附庸,而應該有自己獨立的生命和品格,期待真正的批評家出現。爲了給美術批評一個陣地,本報【藝周刊】將不定期推出批評版,刊登高質量的美術批評,爲形成健康的批評生態盡一份力量。 今年,山東省美術館牽頭創辦了學術刊物【山東美術】,試圖改變山東缺乏高水平專業美術刊物的現狀。從第一期看,堅持高品位的路子初見端倪。尤其是推出『山東美術缺什麼』的話題,一組文章不乏真知灼見,引起了眾多美術界人士的關注。最難得的是,文章並無空話套話,字裡行間透出對山東美術發展的真誠和熱忱。本期【藝周刊】刊登韋辛夷先生的文章,今後還將選擇其中幾篇陸續刊登,敬請關注。 這個題目問得好!我們是應該拿起理性的手術刀,以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的勇氣在文化層面上來對山東美術進行一番反思和解剖了。 由此,我想到前些日子讀到的一本書,叫做【山東人還缺什麼】,作者的結論是:山東人什麼都不缺,正因爲是這樣,才是最大的缺!山東美術界並沒有超出山東人的範疇,我認同書中的觀點,也認爲山東人所具有的美德山東美術界都有,山東美術界的缺失,也恰恰映射出山東人的弱點。『長子心態』或者『「聖嬰」心態』,是山東人最主要的一個文化情結,『一山一水一聖人』或者『一山兩水三聖人』,都在我們山東。經過兩千多年的積澱,就成了這方水土最值得炫耀的談資,也在深層次里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具體到繪畫上,就是注重『功夫』,講究難度,不屑於以巧取勝或標新立異,尊崇正統的繪畫理念和按部就班的繪畫技巧,忽略觀念思辨和思想性,認爲那是空泛的和不著邊際的空想或者空談,只關心『怎麼畫』的問題,不關心『畫什麼』的問題。結果是作品畫出來很好看,技巧性強,可就是缺乏藝術的深度,缺乏鮮明的個性,更毋庸談深刻的思想性了。這也是爲什麼迄今爲止,山東的繪畫尤其是幾個大畫種(國、油、版、雕)一直在全國五年一屆的大展中與金獎無緣的深層次原因(水彩畫曾得全國大展金牌,除外)。當然,我們畫畫獲獎不是唯一的目的,也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但是透過約定俗成的標準,找出我們的問題,這才是豁達的心態,才是進取的心態。這是第一點,可以稱之爲優越感下的創新意識缺失,這是最主要的缺失,要展開說的話,能寫篇老長的論文。 我曾經就山東美術界的特點概括爲三個『中』字:一個是『中部』,從中國版圖上看,山東不南不北,用『地域特點決定藝術風格』的觀點來看,山東地域特點不明顯,因而藝術風格也就不鮮明;二是『中庸』,孔孟文化根深蒂固,一味守成進而轉化成守舊,就是以上談到的現象;三是『中和』,講究『筆筆有出處』,不越雷池一步,也是上面談到的現象。結果都『中』到一塊了,不偏不倚了,也就不痛不癢了,四平八穩了,也就波瀾不驚了,這應該讓我們警醒――― 優越是優越感的墓志銘,創新才是創新者的通行證。 還有一個嚴重的缺失,就是缺一個專業的、高蹈的理論陣地,直率地說就是缺一個專業美術刊物。正因爲缺了這個平台,我們山東美術可是吃老虧了。看看其他地區,凡是美術活躍的地方,都有一份或幾份藝術刊物做保障。一個江蘇,一個浙江,一個天津,都有覆蓋全國的美術報刊,結果怎麼樣?當地受益,又是推介,又是理論文章鳴鑼開道,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畫家,本來屬於二流三流的畫家,經過平台亮相,濃妝淡抹一番也就弄得全國童叟皆知了。相反,我們有一流的畫家就因爲宣傳不出去,明珠暗投了,太可惜了。 山東美術界還缺乏批評的精神。『好面子』是山東人的共性,凡是做展覽開座談會,只『畫得好』三個字就可以概括,這僅是淺層面的缺失,更重要的缺失是批評精神的缺失。這裡所說的不只是具體的畫面優劣評定,更是哲學層面的系統理論建構,就是現在常說的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這是必要的和當務之急。我們山東不乏高水平的畫家,但缺乏在全國範圍內叫得響也同時關注山東美術的理論家和批評家,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和滯緩了山東美術的發展,綆短汲深,也不展開說了。 當然,缺失的地方還有一些,諸如團隊精神、協作意識、開拓精神、補台意識、關注現實、學術空氣等等,但這些都過於虛化,需要同仁們長期的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些。所以,上面說了三個『中』字,現在還要再加上一個―――『中興』,才能以求一逞。【國際歌】已經給出了答案:世上沒有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自己的能力達不到怎麼辦?那隻好像【論語》裡說的,『如其禮樂,以俟君子』。(韋辛夷) 來源:濟南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