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時間積澱留存下來的、具有傳統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是具有代表性和民族性的歷史文化成果。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文化遺產的存在昭示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徵,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進步的精神源泉和動力。一個國家或民族如若喪失了自己的文化遺產,猶如切斷了與傳統相連的血脈、丟失了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名片。 文化遺產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當前,隨着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面臨着一體化的趨勢,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勢非常嚴峻。保護和搶救本國、本民族獨特的文化遺產已成為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維護本國和本民族文化安全、抵制文化霸權的重要一環。 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形勢更加嚴峻。我國是一個文化遺產大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代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價值、生活理念,體現了中國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不但是我們身份的標識,也是我們文化前行的動力。但是隨着現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在全球化背景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我國經濟與國際市場接軌同時,來自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影響並改變着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以說,我國的文化安全正面臨着文化遺產領域帶來的危機和挑戰。 近些年,有關文化遺產被破壞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有的地方為了房地產開發,將大量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建築拆除,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還有的地方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放任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一些地方政府對於文化遺產的態度其實更多是着眼於經濟回報,而缺乏大局觀和文化安全意識。 除了在思想意識上輕視文化遺產而造成遺產的消亡,近幾年,不少文化遺產還由於被過度『重視』而造成了不可修復的毀壞和損失。隨着近些年媒體的宣傳以及學者的呼籲,文化遺產的概念漸漸走入地方,一些地方政府看到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意識到了文化遺產的珍貴,並相繼將開發的目光聚焦文化遺產。一些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改造包裝,成了熱門旅遊景點,一些傳統的手工藝、表演等也成了當地政府攬財的手段。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原本應該被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被開放成商業旅遊景點,成為『遊客的天堂』,一條條商業風情街吞噬了原本原生態的文化遺產,給遺產保護帶來了不可修復的損失。文化遺產內在的文化精髓在這場大規模的開發潮中被嚴重損壞,文化的獨特性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被一一同化。 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勢更不容樂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着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的保護對於促進我國民族團結、維繫國家文化安全、構建和諧社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的技藝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人們對於曾經代代相傳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缺乏保護遺產的歷史使命感。不少非物質文化遣產資源流失狀況嚴重,後繼乏人,這樣一來,使得中華文化面臨可能發生斷層、並導致整個民族意識發生變化的問題,對我國的文化傳承和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會造成不小影響。 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處理不好,有可能動搖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影響我國的文化安全,從國際文化戰略層面看,直接關涉我國的國家安全局勢。比如,2007年,韓國將『祭孔大典』進行了正式文化遺產申報;韓國還說『活字印刷』是韓國人發明的;韓國還把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印在了他們的鈔票上。韓國學者比較清醒,說全世界都知道地動儀是中國發明的,但是政府官員和商人還是將地動儀變成了韓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提出造紙也是他們發明的。如果我們再不重視非遺的保護,本屬於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和歷史將成為別國的文化名片。 2005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知】還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正如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所言:『保護文化遺產意義重大,不僅是在保護我們國家的文化財產、文化創新的資源、文化安全,也是保護我國文化的多樣性。』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