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崢
上周以來,『史張版』崑曲【2012牡丹亭】無疑是戲曲行裏的焦點話題。隨着媒體報道的不斷深入,【2012牡丹亭】已不僅僅是在藝術創新上飽受爭議,所有名人對該劇的評論都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甚至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崑曲藝術理論的大討論。 恐怕史依弘也未曾料到,【2012牡丹亭】的創排演出,帶給人們的遠不止令人訝異的創新與想像。在這背後,展現出的是上海戲曲業態的現狀,抖出了戲曲發展現階段環境中存在的種種困惑。 『保護傳統自覺性』大爆發 究竟有多少人在看崑曲、愛崑曲、研究崑曲?看了微博,難免讓人發出『高手在民間』的感嘆。 【2012牡丹亭】演出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則評論要數一位網友貼出的番茄炒蛋的圖片,調侃該劇為【舌尖上的牡丹亭】,不僅表達了對該版服裝色彩的不滿,更有【牡丹亭】遭受非議的雙關含義。 大多數詬病,是因為演出在各方面都『動了傳統,大逆不道』。也難怪戲迷們『保護傳統自覺性』的大爆發。十有九『雷』,如今中國的新編戲曲的確叫人想說愛你不容易,『褻瀆傳統』被歸結為最大罪因。 【2012牡丹亭】就這樣順理成章成了其中一員,比如服裝太艷麗、舞美太后現代、伴奏太民樂化、劇本不合理等。 相比之下,力挺『史張版』者的態度也很分明。不少網友在史依弘的微博留言,稱這是他們看過的最美的崑曲【牡丹亭】。 『保守派』所詬病的亞力克圓環、【尋夢】的綠衫,在這些網友眼中則是『美翻了』。但這些表揚在非議聲面前,顯得相當微弱。 6日、7日,有媒體接連刊發兩篇報道 【蔡正仁嚴厲批評史依弘張軍版〖牡丹亭〗】【史依弘:沒有爭議,我演它幹啥】,讓事件全面升級,並將新老藝術家置於對立面上。尤其是蔡正仁說到的 『高了兩個調門』,在網絡上又立刻演變為嚴守崑曲傳統的『漲調門』事件。 藝術批評走向了藝術之外 事實上,蔡正仁並不認可媒體安上的『嚴厲批評』四字。『我非常不能接受媒體描述的 「嚴厲批評」,歪曲了我原有的態度。』蔡正仁說,『家裏人奇怪我怎麼這麼大動肝火,身邊有人嘲諷我靠批評出了名,曹可凡也在微博上說我「鞭撻後輩」……現在海內外都傳開了,原來簡單的事變得很複雜。 』 如果說蔡正仁感受到的是 『媒體為博眼球進行的炒作』,戲曲學者翁思再則遭到了 『只從概念出發的非理性謾罵』。由於觀看演出後發表了較為正面的評論,失望的網友把翁思再的微博當成了討論大本營。翁思再寫道,自己和網友討論清曲和劇曲的區別時,一位不相識的學者竟發帖詛咒他死,讓他十分震驚。 史依弘無疑感受到了最多的聲音。『藝術上的批評和建議,我照單全收。說我用的小生扇子,我第三場就換了象牙扇;說我最後一折繡鞋穿錯了,我立刻改;說【尋夢】的服裝顏色太艷,也和設計師商議重做了……細節的問題我會在演出中不斷調整和打磨,但更多人根本就是無謂的謾罵。莎士比亞為什麼生存得這麼健康?湯顯祖為什麼動一動就被罵?如果是這樣的一個環境,什麼都碰不得,只能是等死。我們不想成為暮氣沉沉的行業,不要成為這個行業裏一批暮氣沉沉的人。 』 簡單的事為何變得複雜?文藝批評為何湧向文藝之外?戲曲界的文藝評論只有好話沒有壞話,已不止一日。近些年來,面對越來越多隻得獎、不叫座的文化泡沫,評論界卻集體『失語』,讓觀眾失望。 『在這樣的環境下,哪怕是一次純粹的藝術批評,也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蔡正仁說,『我希望有一天戲曲行業能建立起良好的評論氛圍,能自由地批評和自我批評,再不涉及個人恩怨與人身攻擊。 』 難被棒殺的史張版【牡丹亭】 批評與謾罵的聲音之後,【2012牡丹亭】還是留下了許多不能被掩蓋的光芒。 『京劇青衣史依弘唱【牡丹亭】,這麼短的時間能唱得這麼好,很不容易。擱在全國來說,她也是京劇演員自己挑班演崑曲大戲中的第一人了。 』蔡正仁說。翁思再則追溯到了梅蘭芳、言慧珠唱崑曲的時代:『京劇梅派旦角唱崑曲,是有一脈的。史依弘給崑曲提供了藝術上的新信息,京劇演員演崑曲,交融之後是不是能出現新的表演樣式,使崑曲更有觀眾更有市場,可以容許她嘗試。 』 翁思再說,【2012牡丹亭】在藝術上尚有許多破綻,但至少沒有離開戲曲寫意的審美觀念,而且在產業上取得了成功。『史依弘自己挑班做戲,演出沒有標明是哪一個劇團,走的是項目制,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翁思再說,『國內的民間劇團,真正能走市場,良性循環的,很罕見。史依弘【2012牡丹亭】和【鎖麟囊】的創作,都通過市場自給自足,值得肯定。 』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