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學專家王鶴鳴做客大講堂,作題為【漫談家譜文化】的演講。 萍水 攝
6月9日,著名家譜學專家、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蒞深,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作題為【漫談家譜文化】的演講,當天晚上,他在自己下榻的賓館接受了深圳商報記者的專訪。王鶴鳴說,隨着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家譜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深圳是續修家譜最活躍、最典型的地區,其中正在編修的葉氏家譜和邱氏家譜規模之大,為歷史上所無。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 王鶴鳴認為,家譜的定義應該是:同宗共祖的血親集團用來記載本家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譜。中國家譜歷史悠久,起源於母系氏族晚期,是以口傳和結繩的方式開始,到周代正式形成,其標誌是出現完整、系統地記錄皇室家世的【世本】的出現,至今已有5000年歷史。 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家譜開始發展,『有司選舉,必稽譜籍』。當時國家專門設置譜官,管理修譜事宜,出現了大批譜學著作,史上稱為譜學之『黃金時代』。當時推舉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做官,要根據家譜;婚姻也要門當戶對,一定要查家譜,地位相當的人才能配對。 唐代李氏皇族是通過編家譜來抬高自身地位,冀圖超過山東貴族。李世民、武則天等三次編家譜,分天下姓氏為九等,第一等姓李;第二外戚;原來的山東貴族崔氏等,只能排在第三。武則天再編家譜,武氏家族成為一等。 中國家譜到了宋代開始轉型。宋代科舉制已經正常化,不需要像唐朝那樣編寫公家家譜。歐陽修、蘇洵所修家譜,內容的提煉和世系都比較規範,朱子理學的三綱五常也加入到家譜裏面;明代朱元璋提出聖諭六條,編寫家譜的內容更加完整。明代家譜還加入了祠堂內容。 清代至民國時期,家譜數量很多,現存幾萬種家譜主要是這個時期。民國家譜普及到各個村落各個省,少數民族也學。譬如1937年修孔子家譜,家族50多萬人的名字全部在裏面,規模很大。2009年,又新寫孔子家族200萬人,規模更大。 王鶴鳴說,最近50年,中國家譜的興修又掀起了熱潮,內容與過去有別,可稱為新修家譜。深圳是續修家譜最活躍、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其中正在編修的葉氏家譜和邱氏家譜規模之大、投入之多為歷史上所無。 研究家譜文化意義重大 王鶴鳴先生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曾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1995年調上海市圖書館工作,任黨委書記兼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王鶴鳴告訴記者,他開始全力整理家譜文獻、研究家譜文化,正是從上海圖書館開始的。2000年10月他因年齡原因辭去館裏職務,幾乎將全部時間投入到家譜的研究上。 王鶴鳴介紹,這十多年來,他在家譜的研究上主要做了幾件大事:一是主持編訂【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共200多萬字;二是承擔國家社科項目【中國家譜總目】的編纂,該書於2008年出版,1200萬字,共分10卷,囊括了608個姓氏;三是2010年出版【中國家譜通論】,獲到學術界好評。 王鶴鳴認為,中國家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封建主義的糟粕,但其積極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他具有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社會教化功能。王鶴鳴告訴記者,他正在從事少數民族家譜的整理與研究工作,這是上海市重大社科項目。 家譜三分天下 上圖獨佔其一 王鶴鳴告訴記者,上海圖書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及與海內外收藏者合作,已經摸清楚當今世界上保存的中國人家譜52000多種,主要分佈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東南亞、歐洲、美國,有六百多種姓氏。王鶴鳴說,上海圖書館是收藏家譜最多的單位,所藏2萬多種,佔全世界已有家譜的三分之一以上。 那麼上圖所藏家譜是如何得來的呢?王鶴鳴說這必須提及上海圖書館的老館長顧廷龍,1939年,為搶救文化遺產,顧廷龍等在孤島上海成立了合眾圖書館,那時即打下了上圖館藏家譜的底子,當時上海的徐家匯是天主教會的一個重要基地,其神學院藏書樓藏有大量中國家譜及研究中國的外文書籍,經過顧廷龍的努力,這批圖書後來全部併入合眾圖書館。 1952年上海圖書館成立,1958年合眾圖書館併入上海圖書館,顧廷龍任館長。他提出『人棄我取』的方針,從送往廢品收購站和造紙廠的大量『廢品』中搶救出大量的家譜資料。『文革』期間,上海破『四舊』,大量家譜被毀,上圖又及時搶救了大量家譜。這樣到1995年,上海圖書館所藏家譜已達11000多種,為全國之最,其次是北京圖書館,數量是3000多種。 1995年,上海圖書館與上海市科技情報研究所合併,遷淮海路新館址,藏書面積大幅增加,並再次提出搶救歷史文獻,除開始整理盛宣懷檔案17萬件外,便是將11000多種家譜進行歸類、去塵、修補。與此同時,上海開始了在全國範圍內搜集、採購家譜的工作,在江蘇揚州、安徽黃山及浙江、湖南等地設立站點。這一工作卓有成效,終於使上圖館藏家譜達2萬種之多。 1996年,上海圖書館開放家譜瀏覽室,在這裏可以查閱、鑑別家譜。王鶴鳴告訴記者,這是全國首創,當年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曾在這裏查到自己的家譜,非常高興。 (深圳商報記者 夏和順)
來源:深圳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