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誠信、平等、民主、公正』應是當下核心價值觀 價值觀一般指經濟價值、商品價值之外的,社會與人最貴最重的東西,人們更為根本的期待、訴求與目的,如真、善、美等。價值觀主要回答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應是什麼』、『應該怎樣』,人『如何活着』、『應當怎樣』的問題。它指向社會與人之『應然』,分辨好與壞、福與禍、利與害、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它與社會終極目標、人之目的、人生意義密切相連。人本身就有價值;價值有不同類型與層次的分別。有關人生價值的領悟,關係到人的生活意義與幸福感。 ●儒家認為,人是天地間最有價值的 在我國思想文化的傳統中,有關人生價值的評價,一般用『上』『貴』等詞加以表達與肯定。而孔子把『仁』『義』視為人的最高價值,不違背道與義的富與貴,是可取的,但相對而言,『富貴』的價值在儒家追求的『道』『仁』『義』之下。至於不義的、用不正當手段取得的富與貴,則是應當唾棄的。 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就是說,道德性、良知良能是天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是人內在固有的,只是人們往往不自覺自己有天下最珍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沒有把它啟導出來。 功名利祿,世俗認為貴重的東西叫人爵,人家可以給你,人家也可以拿走。但道德良知、仁義忠信、不疲倦地行善,是天賦予我的,人家奪不去的,除非自己放棄。每個人,匹夫匹婦都有這天下最尊貴的東西。 儒家認為,人是天地間最有價值的,『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荀子說,比之水火、草木、禽獸,『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荀子・王制】)而之所以如此,就是人有道德。荀子強調後天的道德教育、訓練、實踐,化民成俗、美政美俗的重要性。 根據張岱年、趙馥傑等先生研究,歷史上各民族、各地域、各時段、各流派、各宗教文化及社會的上層與下層的價值主張與追求各不相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樣態,如墨家以功利為上,道家以自然為上,法家以權力為上,但從總體上來說,兩千數百年來,在社會治理與人性的實現上,最能深入到社會底層、有影響力、有益於社會發展與長治久安的,還是儒家的道德價值論。 ●平等、民主、公正代表當下老百姓心聲 關於核心價值觀的凝鍊,據王虎學先生的文章,國內學者們目前已提出了60多種表述方式,涉及90多個範疇。但遺憾的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元素卻十分稀少。我們反覆掂量既是中國的,又是社會主義的,還是基本而又核心的價值,在這裡也提出一種表述方式,10個字,涉及5個範疇:『仁愛、誠信、平等、民主、公正』。 在今天我國和諧社會建構的過程中,『平等、民主、公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心聲,我們認為,求強求富不是終極目的,富強是為了廣大民眾的利益與福祉。從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沒有『平等、民主、公正』,就沒有真正的『富強、文明、和諧』。因此我們認為,與其強調『富強、文明、和諧』,不如更強調『平等、民主、公正』,這更實在一些。 古人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戶外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這是從古至今,從上層精英到普通老百姓的社會理想。與此相應的表達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等。就今天的社會而言,人們普遍期待的社會狀況是:失業率不高,犯罪率很低,公序良俗得到護持,有全社會的徵信系統,貧富差距不大,公民的基本人權、政治經濟權與尊嚴得到尊重與保護,全民享受住宅、教育、醫療保險,生態環境良好,食品安全得到保障,人口預期壽命增加,生活品質提升。這就包含着人人平等、申張每個公民的民主權利、社會基本的公平正義的訴求。 可見,就人們對社會的價值評價而言,『平等、民主、公正』的社會是社會主義中國民眾最基本的價值訴求。同時,這些價值不僅僅屬於『外王事功』的範圍,它又是現代社會對現代人的『內聖修己』的要求,即每一位公民都要儘可能地自覺養成平等、民主、公正的意識,對己對人,對家庭對社會,對職業對人生,都以此為衡量、評估的重要標準,並身體力行,融化在自己的思想、行為之中。 來源:齊魯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