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需要儒學 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存在傳承與接續的關係,研究儒學史對中華文化的復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湯一介先生認為:『當前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歷史新時期,而民族復興必須有民族文化的復興相配合,民族的復興才有精神的力量。如果沒有一個文化復興的支撐,那他就缺乏這個精神力量。從2000多年的歷史來看,儒家思想一直是處於中華文化的主流地位,因此,研究儒學的歷史,對了解中國社會有重要意義。』 陳戰國認為,正如湯一介先生在【中國儒學史】總序所強調的儒學必須是『反本開新』的儒學。反本就是尋找儒學中具有永久性、普遍性的價值,並把它發揚出來;開新就是服務於現代。並指出湯一介先生提出的從民本引出民主、從寬容精神引出自由、從責任意識引出人權意識的觀點,讓人很受啟發。他還說,先秦卷材料收進了原來沒有的竹簡與帛書,增加了孔子之後的七十子,後面又加了詩論等,比較系統和完整,並且討論得很深刻,就像【中庸】說的『致廣大而盡精微』,整套書都做到了。『致廣大』,寫進了很多原來沒有的東西,以前沒有這麼系統地研究儒學的儒學史。『盡精微』,很多章節寫得確實很精闢、獨到、深刻,將會在學術界產生重要的影響。 干春松認為,近代以來,制度化的儒家解體,儒學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呈現花果飄零的境況。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重新認識到儒家文化對於國家認同、道德重建甚至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中國在文明發展中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儒學在歷史的發展中,曾受到佛教的挑戰,但經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近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儒釋道實現了全面的會通和融合,使儒學出現了復興的局面。宋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嘗試回歸儒學的經典。現在我們遇到更大的挑戰是『西學』。如何實現中、西、馬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會通與融合,將是中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一項文化重任。 李存山認為:儒家學說的發展一直是有相因繼承、損益發展的。相因繼承的是『常道』,既適合於先秦及秦以後,也適合於我們現代。從祖述堯舜開始,崇尚道德、以民為本、仁愛精神、忠恕之道、和諧社會等都是貫通的,我們今天也仍然需要繼承和發揚。他指出,真正的儒學的復興、真正的中華民族的復興還要靠大陸學術界對儒學的認識。參加座談會的學者也一致認為,九卷本【中國儒學史】在推進民族文化復興方面開了一個好頭。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