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解读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2-6-12 19:32| 发布者: 开元之治| 查看: 1900| 评论: 0|来自: 福建日报

摘要:     ――读《国学经典:诗词曲赏析》                                                                         陈志铭 突 ...

    ――读《国学经典:诗词曲赏析》

                                                                        陈志铭

突然收到卢善庆老师惠赠的新作《国学经典:诗词曲赏析》(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简称《赏析》),大喜过望。

好书有两种,一种让人手不释卷,非一气读完不可;还有一种,让你时不时停下来,生怕不能消化,生怕精彩结束。卢善庆老师这本力作属于第二种。

从结构上看,该书高屋建瓴,自成一体。除引言、附录和后记外,上编为《古典诗歌总述》,中编为《古典诗歌赏析》,下编为《古典诗歌理论》。全书呈橄榄形,作为主体的中编分为七讲:从文本说起,赏析的兴致和特点,赏析的步骤,赏析的态度,赏析的方法(上、中、下)。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成规模的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有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到隋唐五代,著名的有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张为的《诗人主客图》等,宋代以后就更多了。在古代,不但中国,全世界都把诗歌视为文学艺术皇冠上最大的珍珠。于是,中国诗话词话宋元明清近千本,文人间书简往来诗歌酬唱中涉及诗歌创作感悟的更是难以计数。然而,正如朱光潜所说:“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个评语虽不精确,但大体是公允的。和此“短”相反,外国古代诗歌理论构建了较完整的体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布瓦诺的《诗的艺术》等,开始了一条逻辑、理性的研究路子,有别于中国诗话词话的诗学批评。直到中国近代出现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将中西不同诗学批评进行会冲和结合。

卢老师对我说,这本书要“倒读”,先读下编《古典诗歌理论》,再读上编《古典诗歌总述》、中编《古典诗歌赏析》。我按提示读后,果然感到《赏析》确实把古“近”中外的诗歌理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既注重兴发感动,又构建完整体系,力图继承中国近代以来中西诗学批评相结合的道路”,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了新的高度、有了全局的视野。

卢老师着重研究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中国近代学术界大师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并取得丰硕成果,出版《王国维文艺美学观》、《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主编《近代中西美学比较》和《中国历代美学文库・近代卷》,应邀出席王国维国际学术讨论会,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当代中国近代美学研究上成就不俗。

《赏析》不仅把近代美学思想研究学术成果用到书中,成为“中西诗学批评结合”的赏析个案,而且把现当代一些理论成果作为他山之石而攻玉。比如,模糊理论用到我国文艺理论是近30年来的事,他概括中国《诗话》、《词话》特色时明确提出“批评术语的模糊性”,用的即是模糊学。中国古代提出的“诗无达诂”,其中的“诗”原本指《诗经》,许多人对它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后来,引申为诗的含义不显露,甚至“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所以对之没有确定的唯一的解释。《赏析》对它有专题的论述,其中用了美学的理论,突出运用了形象思维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要有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中的构思就含有理性因素,审美有规律、有标准,也包含一定的理性因素,因此诗有可解的一面。同时,诗也有不可解的另一面,所谓“可心会而不可言传,可神达而不可语达”。这是因为形象思维所提炼出来的形象,感受审视它不能只依靠逻辑判断,更重要的要依靠审美判断,而审美判断往往因人而异。

又比如,《赏析》在谈到“欣赏的性质和特点”一讲中,运用了马克思有关精神生产、精神消费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列了6个标题,即赏析是精神消费、赏析构成生理过程心理过程、赏析释放作品潜能、作者是第一赏析者、赏析者的“二度创造”、赏析与创作的互动等。这与卢老师1996年、1999年出版的《美学基本理论》有关部分相比,在理论推进和具体论证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赏析》多用辩证的视角赏析我国古代诗词曲,赏析十八法是该书的重头戏,在结构中显出橄榄状的橄榄核之所在。其标题离合、断续、点染等精彩到位。同时,赏析时要把作品与作家所处的时代、身世联系起来,知人论世,这样有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但由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非常复杂,有可能文如其人,也有可能文不如其人,“有时会出现作者不怎么的,却留下了好作品”。唐代李绅《古风・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周文摘》上有文批评李绅,牵连此诗,“因而诗也不怎么了”。这让人哭笑不得。这种对胶柱鼓瑟的批评,话语不多而完全到位。讲到曲中的离合问题时,《赏析》指出:“正如离与合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一样,‘不犯本位’与‘犯本位’的关系也是辩证的统一。一般说来,不犯本位的写法比犯本位的写法要曲折一些,富有变化一些……但问题也不能绝对化。文学作品本应就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旁敲侧击,烘云托月,这固然高妙,另一种是紧扣本题,雕之刻之,描之绘之,如剥蕉抽茧,层层深入,也一样可以产生出好的作品。”

《赏析》别开生面,使用了哲学、美学、接受美学、心理学、模糊学等多学科理论,深入浅出,既有精辟入微的分析,也有浅显易懂的归纳,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古典诗歌的钥匙。


来源:福建日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