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構我們的英雄觀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我們又看到了一大批的少年英雄。他們在災難面前,在生死的考驗面前,英勇無畏地去拯救同學和老師,其中如宋雪、鄒雯櫻等還獻出了自己鮮花般年輕的生命。我們在無比痛惜的同時,也爲他們這種臨危不懼見義勇爲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所震撼和感動。他們還是那麼小的孩子,竟然就能毫不猶豫地作出這樣的抉擇。他們的犧牲,同樣可以淨化和升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當然,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有義務和責任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在確保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去見義勇爲。而當他們就這樣犧牲就這樣遠行,我們又感到了無比的心痛。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劇,怎樣強烈地衝擊和蕩滌我們被世俗塵埃蒙蔽的心靈啊! 精神是不朽的。精神的力量更強大,精神的魅力更持久。賴寧已經逝去,賴寧的精神卻將長存。精神的符號承載並傳續著民族的血脈和文化的命脈,他們的價值隨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被開掘、弘揚和光大。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不懂得珍惜英雄甚至蔑視踐踏英雄的民族更是沒有希望的。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曾誕生了那麼多時代英雄:王進喜、歐陽海、雷鋒、時傳祥、張秉貴、林巧稚、張海迪、孔繁森……他們都是具體時代產生和推出的英雄,或許他們的身上也都帶有著這樣那樣的局限或不足,然而,他們卻都曾感動了幾代人,成爲全民學習效仿的榜樣,構築起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少年的精神底色和根基。 我們今天的時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英雄沒有繼續受到應有的尊崇和推重,而常常是受到消解、戲謔和解構。嘲笑英雄,淡忘英雄,實質上就是在嘲笑崇高,遠離高尚。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道德滑坡、人們精神處境面臨危機的重要原因。 我們亟須重新建構我們的英雄觀,打通我們的精神命脈,建造我們時代的精神大廈。這是我們正在直面的艱巨任務。 那麼,就讓我們從重新認識和評價賴寧、學習賴寧精神開始吧。 (李朝全)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