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張鳴:歷史就留在地腳上 祭奠歷史不能躲進象牙塔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6-14 00:53| 發布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601| 評論: 0|來自: 中國網

摘要: 歷史是人演出來的,一代又一代,你方唱罷我登場,更多的時候是唱對手戲,或打,或談,或者一起喝酒吃飯,歌舞彈唱。但所有的戲碼,都得在地上演,演好了,還是演砸了,都會留下痕跡。中國人跟歐洲人不一樣,在建築上 ...

歷史是人演出來的,一代又一代,你方唱罷我登場,更多的時候是唱對手戲,或打,或談,或者一起喝酒吃飯,歌舞彈唱。但所有的戲碼,都得在地上演,演好了,還是演砸了,都會留下痕跡。中國人跟歐洲人不一樣,在建築上,善於玩土木,不善於玩石頭,改朝換代,從項羽開始,又偏喜歡放火,所以,一個個前朝的舊跡,剩下的不多,但是土地卻有記憶,地層的差異,一個又一個的夯土敦,告訴後來的人們,這裡經過了多少次的滄海桑田,多少次的王冠落地。只要腳踏上那片土地,土地就會告訴你點什麼。

寫歷史,讀歷史,都可以走著寫,走著讀。考察一場戰役,不親臨現場,看看山川地貌,河流走向,就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辨東西。想知道皇帝是如何尊貴,怎麼也得到故宮走一趟,立在丹墀之上,你才明白,大殿裡龍椅坐的那個人,無論是什麼德行,在這樣的建築里,都透著威嚴,讓人敬畏。去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應廣東南方電視台的邀請,跟中山大學的一位歷史學教授一起,走讀了廣州的革命遺蹟。其實,當日的廣州,早已不復存在,能走讀的,也就是寥寥無幾的幾座墳塋。但是,即使看看摸摸當年的建造的墓碑,摸摸碑上的文字,還是能感觸到幾絲歷史的厚重,有一種瞬間回到當日現場的感覺,用今天的時髦話說,叫做穿越。

穿越無非是種夢囈,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估計都造不出時光列車,把現在的人送到古代去。但現在的人寫史讀史,如果沒有一點古人的現場感覺,多半做不好這事。到了旅順要塞,你才能感覺到當年日俄戰爭的殘酷,同時才能體會出甲午戰爭中清軍是多麼的無能。同樣一個要塞,俄軍堅守了將近一年,而清軍僅僅守了8天。到了劉公島,你才能明白,當年北洋水師的避戰策略,是多麼的荒唐,劉公島和對岸的威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烏龜殼似的的堡壘,躲在裡面,敵人的海軍的確攻不進來,但是只消敵人繞道從後面攻下威海,這個烏龜殼就被人掀開了,躲了裡面的北洋海軍,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剩下挨揍的份了。看看北京的西什庫教堂,你才能明白在義和團運動中,所謂義和團的勇敢是怎麼回事了。這樣一個不大的教堂,沒有堅固的堡壘,裡面40支洋槍就頂住了義和團幾萬人兩個多月的圍攻。如果義和團真的不怕死,擠也給它擠塌了。

我們的歷史課,真應該開放,讓老師領著學生,走出來講,到歷史發生過的現場去講。這樣的話,歷史就活了。有的時候,看看展覽,看看古人用過的東西,鑑賞一下古人留下的畫像,看看古人穿過的衣服,用過的盔甲,對於體悟歷史,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歷史不僅需要學習知識,記住年代,更重要的是要有感覺。這種感覺,只能從古人的現場,包括古人留下的物件中去尋找。

可惜的是,這麼多年來,我們在革命和建設中,對古人,或者說對自己的祖先過於不尊重了,革命的大拆大砸,建設和開發還是大拆大砸,還有推土機和挖掘機的橫掃。所謂封建主義的痕跡不值得保留,而近代修建的小洋樓,又是帝國主義的痕跡,更不該保留。這些年來,一邊是拆掉平毀古人的痕跡,一邊是大興土木修建假古董,歷史留在地腳上的遺蹟,是越來越少了。假古董的出現,把土地原來的記憶也給毀了。有時候,前年去的時候,東西還在,今年再去,就已經人已非,物也不是了。即使建了假古董,建的跟真的似的,任憑你怎樣發思古之幽情,也找不到感覺了。

大概,我們只能躲進文字裡,用我們走讀的文字,建一個小小的象牙塔,在裡面祭奠我們的古人,我們的歷史。

(張鳴 原題:【留在地腳上的歷史】 中國網專家博客文章)


來源:中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