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學作品稿費廉如白菜 文人還是社會的悲哀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6-13 22:59|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718| 評論: 0|來自: 齊魯網

摘要:  發表文字25萬字,稿費2.4萬元,平均每字不足0.1元。中國作協會員、女作家周u璞日前用微博曬出稿費清單,並稱『歡迎圍觀,歡迎嘲諷,這不只是寫作者本人的悲哀!』引起網友熱議。(【羊城晚報】6月11日)   看 ...
 發表文字25萬字,稿費2.4萬元,平均每字不足0.1元。中國作協會員、女作家周u璞日前用微博曬出稿費清單,並稱『歡迎圍觀,歡迎嘲諷,這不只是寫作者本人的悲哀!』引起網友熱議。(【羊城晚報】6月11日)

  看到這則新聞,就想起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就依靠稿費收入養活一家人,並可輕鬆在北京中心地帶買房子,且是巨大的四合院。這與今天每字稿費不足0.1元簡直是天壤之別。羨慕之餘,我們發現在街頭地攤上大甩賣,厚厚的書一律3元一本,比白菜還便宜。書賤莫如白菜,也就難怪出版社給作家開出土豆稿費了,這是啥原因導致當前中國稿費如此低廉?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稿費基本上延續此前的制度。但在80年代初期,稿費與當時的物質生活條件相當。資深媒體人郭國松曾回憶自己第一次收到稿費大約是在1985年,『我在當地的黨報上發了一篇200多字的「豆腐塊」,不久,收到了稿費單,不是一塊就是兩塊錢。同事們圍着我,爭相傳看着那張稿費單。我把稿費單攢起來,過一兩個月到郵局取一次,十來塊錢。別小看那十來塊錢,要知道,1985年的物價可真是低,豬肉每斤不到一塊錢,大米才兩毛多錢一斤,如牙膏之類的家庭日用品,不過三兩毛錢,很多商品還是用「分」計價的。』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稿費依然停留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這也反映出中國當前的社會特色:重物質文化,而不重精神文化,看書的人少了,賺錢的人多了,書賤如白菜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樣一個年代,肯定有人會大聲質問:啥都在漲價,為啥作家的創造力就不能漲呢?其實稿酬歸根到底是由市場決定的,作家的稿酬高低最後還是由市場決定:他的作品值不值這個價。事實上,這兩年有市場價值的作家,其圖書稿酬並不低,市場以它的方式早已在進行調節。但涉及文學雜誌,因為它的市場本身在萎縮,如果市場是這樣,高稿酬也是無源之水。總而言之,作品的質量也決定了圖書的價值,作品質量的倒退使稿酬停滯不前。

  當然,外國也有稿費很低的情況。美國作家愛倫・坡窮得連鞋子都買不起,直到一家雜誌發表了他一首詩,才有錢買鞋子。一次,他急等着吃飯的錢,便把【烏鴉】一詩的手稿送到雜誌社,編輯讀完決定不予採用。這令愛倫・坡一臉窘色。看着他面容憔悴、病體懨懨的樣子,編輯湊了點錢給他。後來,這首詩終於在報紙上發表了,他只得到9美元的稿費。由此可見,稿費高低與作家的知名度也有關,正如【延河】雜誌執行主編閻安所言:『現代文學刊物的稿費我們分為好多標準,比如名作家、有文學潛力作家、培養支持的作者等,這個差距最低幾十元,名家的特稿則可能要按照千字兩百或者動態的標準。』那麼,如何看待稿費高低一事,我們必須一分為二地對待,但總體來說我國文學作品的稿酬是低的,這不僅有市場的原因,也有國家不夠重視文化產品的因素。

  幾十年不變的超低稿費標準,是該變變了。(醉江南)


來源:齊魯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