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從民間傳說到成書經歷了宋、元、明三個朝代,所寫人物有七八百人,其中女性人數僅為全書總人數的十分之一,在有限的對於女性的敘述中,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婦女觀。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觀念緊密結合,形成了『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基本觀念。尤其是南宋時程朱理學興盛,理學把封建倫理道德提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存天理、滅人慾、三從四德,進一步加強了對女性的禁錮。元朝統治者推崇理學,明初,朱元璋更是大力提倡理學。【水滸傳】的作者,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不可能擺脫這些束縛而超然存在,所以作者在描寫女性時不可避免地體現出一種傳統的儒家思想要求的婦女觀。然而,另一方面宋元之際又是中國古代城市經濟空前發展的時代,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出現,市民階層壯大,市民意識帶着時代的清新空氣,強烈地衝擊着作者,反映到作品中的婦女觀也鮮明地顯示了一些進步,衝破了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流露出些許的民主思想。
一、作品婦女觀的積極方面 (一)小說塑造了勇敢機智的女傑形象,展露出男女平等民主思想的一線曙光 【水滸傳】難能可貴地將三位女性列入着力表現與讚美的一百零八將之中,塑造了母夜叉孫二娘、母大蟲顧大嫂、一丈青扈三娘三位綠林女傑形象。她們不僅有粗豪、勇猛、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更有臨危不懼的膽識、謀劃周全的精細、善於應變的機敏。武松在孟州殺人,逃到張青酒店,孫二娘巧妙地把武鬆化裝成行者,從而免除了一場災禍;顧大嫂軟硬兼施劫牢救二解、混入敵牢救史進更顯機智細心;扈三娘不僅貌美,而且武藝超群。聚義後,她們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利用女性特有的身份,常假扮艄婆、貴婦、農婦混入敵方,偷襲、接應,起到了男子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在塑造三位女英雄時衝破了一般的封建婦女觀,使她們也和其他男英雄一樣,鏟奸除暴,武藝高強,她們也和其他好漢一樣平起平坐,在梁山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用再像花木蘭那樣喬裝打扮,可以說這些女性真正走出了家庭,走上了社會,而且參與到男性的政治活動中來,發揮着她們作為女性的膽識和才幹,成了『女人中的強者』。三位女主角擺脫了『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藩籬,作為農民起義軍的成員,男女同上戰場,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深受皇權、父權、夫權、族權四條繩索束縛的時代,能夠描寫出這樣一群女性無疑是一種創舉,無疑展現了一線『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的曙光,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儒家思想倡導的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模式,反映了作者婦女觀中積極進步的一面。 (二)小說表達了對被損害、被侮辱的婦女的同情 小說除了歌頌梁山女英雄,鞭笞淫婦虔婆,還塑造了一批被損害、被侮辱的婦女形象,反映了那個年代女性悲慘的命運,不禁令人同情和感嘆。北宋末年,奸臣當道,惡霸橫行,魚肉鄉里,民不聊生。林娘子是上層社會的貴婦,因美貌過人,遭來一場橫禍,最後自縊殉情;李師師是個煙花名妓,才色雙全,理解、同情梁山好漢,甘願冒險接受『招安』信息的傳遞任務,而李師師對燕青的『嘲惹』示愛,燕青與之姐弟之拜的拒絕,則充分揭示出這個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女性內心的追求和痛苦;金翠蓮曾被惡霸霸占;張太公的女兒遭強人蹂躪……作者對這類婦女傾注了憐憫的愛,字裡行間溢滿真切的同情,反映出作者對造成弱女子不幸的黑暗現實的不滿,是作者婦女觀中進步一面的表現。 二、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與小說婦女觀的局限性 毋庸諱言,一部偉大的作品在超越時代的同時,也必然受到時代思想意識的束縛,【水滸傳】在展露婦女觀積極一面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婦女觀的消極影響。【禮記・郊特牲】中說:『男先乎女』,『婦人,從人者也。』這已經有了『夫為妻綱』『出嫁從夫』的味道。【論語・陽貨】中寫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將『女子』與『小人』相提並論,足見對女性的鄙夷和賤視;孟子在【滕文公下】中寫道:『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認為女性應該依附男性而生存。在儒家思想看來,女性必須自甘卑弱,恪守『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服從男人的意志,受父系文化意識的支配,女人只有安於社會指定的位置,才會受人尊敬。【水滸傳】宣傳了儒家的人生價值觀念,其婦女觀必然帶有明顯的局限性。 (一)女性自我意識缺失,缺乏獨立人格 細讀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無法擺脫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三位女英雄雖在水泊梁山占有一席之地,但卻無法不受制於男人們。 首先,從扈三娘的個人境遇來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扈三娘,扈太公之女,祝彪之未婚妻。水泊梁山攻打祝家莊,祝扈李三家聯盟抗敵。扈方以一丈青為首,揮刀躍馬,馳騁戰場,直撲宋江,生擒王英,勇猛無比。扈三娘不僅武藝高超,而且還擁有海棠花似的美貌,她的未婚夫祝彪也英俊瀟灑,武藝高強,可稱得上是郎才女貌,非常般配。可是三莊被攻破後,祝彪被殺,扈三娘被擒,一屈為宋太公之女,再屈為身材矮小、醜陋好色的王英之妻,低首伏心,了無一語,與前面英勇的扈三娘判若兩人,在自己人生的大事上,她木然處之,任由命運擺布,其話語權根本失語,我們聽不到她心底的任何聲音,缺少人性的流露。出現這樣的結局,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作者落後的婦女觀:扈三娘無家可歸,而宋太公是義父,宋江就是義兄,依照『三從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倫理,宋江便義氣地將扈三娘許配給了王英。扈三娘成了宋江實現承諾的一個籌碼,喪失了獨立的人格,是一個被弱化的、沒有個性的人。扈三娘的悲劇表明:即使她再高貴、英勇,即使她可以將鬚眉打下馬來,但卻沖不破男性強權的壓迫和禁錮。 其次,從三位女英雄的結局來看,她們走得是一條與那個時代的婦女殊途同歸之路――『夫唱婦隨』、『夫死婦隨』。儘管她們武藝高強,分別居於其夫之上,但上梁山後每每出征,她們又都隨夫而行;排座次時,只能列於其夫之下;當她們的丈夫在沙場一一戰死時,除顧大嫂僥倖存活外,其餘都隨夫戰死沙場。三位女英雄的命運,顯然受到夫權思想的主導,這無疑是『夫為妻綱』封建倫理道德觀對作者思想的束縛。 來源:網易博客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