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地理學角度來看,涼山地區的現代生態環境問題,部分原因是當前人們舉措失當造成的,另一部分原因則是歷史時期人為活動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延續。 人是環境的承受者,也是環境的締造者,自人類產生以後,環境隨之發生着相應變化,因此人類自身變化也是促使環境變化的一個因素。以人口變化與森林變遷為例,西漢涼山地區人口密度約為3.8人/km2,東漢約5.7人/km2,而涼山地區森林覆蓋率總體在80%以上;唐中期開元年間人口密度約為5.9人/km2,森林覆蓋率大致在80%左右;清中期嘉慶年間人口密度約為25.3人/km2,據專家研究其時西南地區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涼山地區森林覆蓋率與此數較為接近。可見自漢至清,隨着人口密度增加,涼山地區森林覆蓋率呈下降趨勢,人口密度增加反映人口數量的持續增加,森林覆蓋率降低反映森林植被的萎縮,說明人口增長對森林植被萎縮有較大影響。其次,人口分佈對森林變化也有影響。歷史時期涼山地區人口集中分佈於地勢低平的河谷地帶、交通道路沿線城鎮居民點及其附近。研究表明,這些地方林木資源消耗量最大,森林面積萎縮也最快。此外,外來移民對涼山地區森林變化也有較大影響。涼山地區歷史上有五次較大規模的移民,每次移民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大量林業資源的消耗,進而導致森林植被萎縮。森林植被的破壞直接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增多和野生動物資源銳減。因此伴隨森林植被萎縮出現的環境問題,究其原因,也是人口變化所造成的。人口增長加大了環境壓力,當這種壓力超過局部區域環境承受力時,環境狀況就開始惡化,各種環境問題就相繼出現。 水土流失是地表植被破壞後,泥土在雨水沖刷下出現的現象。歷史時期涼山地區『山深木茂』,森林茂密,後來隨着人口數量的增加,人類活動加劇導致森林植被面積的萎縮。歷史時期對涼山地區森林植被面積萎縮產生直接影響的人類活動主要有:(1)墾荒毀林。歷史時期涼山地區片面強調農耕經濟的發展,致使涼山地區農業經濟結構由以畜牧為主轉變為以農耕為主,農耕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耕地面積擴大來實現的,耕地面積擴大很大程度上又是通過毀林墾荒實現的,墾荒使大量林地被毀,『舊為密箐,近已開墾過半』,是對墾荒毀林的真實記錄。(2)礦冶業消耗林木資源。漢至清代涼山地區銅、鐵、金、銀、鉛等礦產陸續開發,而冶煉銅、鐵、金、銀、鉛礦的燃料為木炭,燒制木炭需砍伐林木。冶礦之初『山林樹木,隨處燒炭』,林木伐盡後,『炭窯日遠,供送不易,煎煉愈難』,礦冶導致冶礦地附近森林大面積消失。(3)用材林木採伐。用材林木採伐包括皇木採辦、商業性伐木和民間用材林木砍伐。明清涼山地區數次承擔皇木採辦任務,經過規模性採伐,清道光以後已無巨木良材來承擔皇木採辦任務。商業性伐木也消耗不少林木,宋代黎州、戎州,清代的雷波廳都有商業性伐木,伐木導致『數十年盤錯之物斬伐無遺』,民間用材林木消耗則隨人口增加而增加。(4)柴薪砍伐。在煤炭、水電、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之前,涼山地區燃料主要靠柴薪,柴薪需求量也是隨人口增加而增加。(5)林特產品開發。涼山地區竹類資源、野生藥材資源、野生可食用植物資源很早就得到開發,對野生植物資源也形成一定的消耗。 隨着森林植被面積的萎縮消失,涼山地區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早在清代中期,安寧河、馬邊河流域水土流失現象就已較為突出,清乾隆37年7月安寧河大水,河中泥沙掩埋馬廠農田1855畝,嘉慶年間馬邊廳東原寬約1裏的黑龍池因泥沙淤積縮小至1丈大小。其他如金沙江主幹道、雅礱江及其支流鹽井河、安寧河支流孫水河、大渡河及其支流尼日河、馬邊河等河流中泥沙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清代中期以後涼山地區各地水土流失現象已極為普遍。看來,涼山地區水土流失問題也是由來已久。 隨着森林植被萎縮消失,森林對區域性氣候調節能力下降,水災、旱災、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山崖失去森林保護後,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隨之增多。氣象災害以水災為例,明清時期發生126次,災頻約為1次/4.32年,而清代267年發生水災119次,災頻約為1次/2.24年,避開資料記載的時間規律,也說明水災時間間隔呈縮短趨勢。地質災害以山體崩塌為例,西漢至清代15次崩塌,頻率約為1次/141.13年,而清代7次,崩塌頻率約為1次/38.14年,崩塌時間間隔也呈現縮短趨勢。其他如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存在相似情況。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與森林覆蓋率持續下降有一定關係。 涼山地區歷史時期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從動物種類來說,目前涼山地區很多野生動物歷史時期已有之,有些動物如犀牛、象等在涼山地區現雖已絕跡,但宋代以前曾在此棲息。從動物分佈來看,歷史時期虎、豹、熊、野豬、猿猴、狐狸、狼、獺、鹿科動物、野生禽類、魚類等的分佈地域是逐漸縮小,有的甚至瀕於絕跡。歷史時期涼山地區野生動物變化原因:一是人們無限制捕獵導致野生動物數量銳減;二是森林面積萎縮使動物棲息地縮小,導致動物分佈地發生變化;三是人口增加導致人類聚居地擴展壓縮了野生動物生存空間,迫使野生動物棲息地發生遷徙。 由此可見,當前涼山地區水土流失、森林覆蓋率低下、自然災害頻發和野生動物資源稀缺等生態環境問題,在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且這些現象也是歷史時期涼山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延續。究其原因,乃是歷史時期人口的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人為活動所產生的壓力超過了涼山地區環境的承受力而出現環境惡化的必然結果。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