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文學作爲文化中的『尖端』、『重器』,更需要反思和建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而這一根本性問題,我們過去並沒有理論上的自覺,更談不到實踐上的自覺。 ●只有充分考慮到人有爲自己設計理想未來圖景的需要、有超越一切社會現實的境況去尋找自己的使命的神聖本性,文學核心價值觀念的建構才能對文學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真正的促進作用。 ●具體到某一個文學時段,只有在一種多元觀念共存的文化語境中,文學創作才可能有更理想的充分發展。 亟待釐清的文學概念 段崇軒(山西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近來,理論界、媒體上正在熱烈討論重建核心價值觀念的問題。這是一件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精神文化興衰的事情。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性格,是一個民族團結全體成員的凝聚力量,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每當社會變革和轉型的時期,文化價值觀念的重建就會被提出和凸顯出來。文學作爲文化中的『尖端』、『重器』,更需要反思和建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而這一根本性問題,我們過去並沒有理論上的自覺,更談不到實踐上的自覺。因此我們要旗幟鮮明地提出:把核心價值觀念這一概念,引入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使它成爲文學的『尺度』和『靈魂』。什麼是文學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新時期以來,不少學者就文學的價值問題作過探討和研究,如敏澤、黨聖元就有專著【文學價值論】,寫得全面而深入,但在文學核心價值觀問題上,論述還不明確。我的理解是,文學價值觀念是指一種文學和一部作品,它在題材內容、思想意蘊、藝術形式、審美取向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化傾向和文化意義。它是文本所描寫的社會人生所自然蘊含的,也是作家思想文化觀念所賦予作品的。這是作家主體和生活客體的一種水乳交融。而核心價值觀念就是文學和作品呈現出來的那些最主要、最重要的文化理念。它是文學的一種『內核』和『生長點』。可以說文學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當然,文學的價值觀首先是藝術的、審美的,是通過藝術的、審美的形式和方法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觀念。 王春林(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的核心價值觀這一命題的提出,對於當下中國文學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個人有兩個方面的思考。第一,我所理解的文學核心價值觀念,就是指在一部文學作品中明顯地處於主導地位、最終對作品的思想藝術品格起根本支配作用的文化價值理念。它是我們在衡量與判斷一部文學作品價值時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標準。第二,核心價值觀念只能夠以一種『內置』的方式存在體現於文學作品之中。讀者閱讀一部文學作品,首先接觸到的是作品的語言與藝術形式層面。潛藏於語言與藝術形式層面之下的,則是作品的思想內涵層面。而核心價值觀念,則應該潛藏於作品的最深層,對於以上兩個層面發揮一種根本的支撐作用。 陳坪(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文學的核心價值觀念』提法很新穎。這一概念如果能成立,那一定是建立在我們對人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文學是特殊意義上的一種『人學』,文學理論是對文學做規律性研究的一門學科。現在要將文學的核心價值觀念引入文學理論的討論,就不能作凌空蹈虛之議,需要從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出發,否則就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我認爲,哲學人類學關於人的本質和構造的見解恰好可以爲包括文學理論在內的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一種理論基礎。不從本質上弄清楚人是什麼,談什麼文學價值?更遑論核心價值了。 傅書華(太原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我們對文學核心價值觀念的討論,不要『凌空蹈虛』,而要從具體的『現實境遇』出發,從『問題』出發。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是價值迷茫。文學在其意識形態色彩淡化後,思想界對新的時代處於『失語』狀態,也可以稱爲是『無中心』的『眾語喧譁』狀態;商業話語雖然在實際上極大地左右著文學發展,但在價值形態上,卻不被社會各階層所認可。核心價值觀念的提出,就是意識到這一危機,想在價值觀念上,認清、把握我們這個時代的一次努力。 審視現當代文學 傅書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核心價值觀,我覺得要從一個比較廣闊的視野來作考察。我不大讚成時下流行的用『啟蒙』文學思潮、革命文學思潮來概括那個時代文學的觀點。我覺得,以鴉片戰爭爲標誌,中國傳統社會超穩定結構系統的崩潰,不是外部西方強力所致,而是其自身發展的必然。新的社會結構系統,首先發生自南方,而且受西方資本經濟形態的影響,不是偶然的。這一經濟形態中生成的人的存在形態、精神形態,是其時文學的核心價值,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人的個體意識的覺醒,譬如『五四』時代的『人的文學』的提出,譬如巴金的【家】,等等。第二是對資本摧殘人的抗爭,譬如國統區中的左翼文學,如茅盾、老舍、丁玲等等。第三是對消失的傳統文明的懷念,譬如沈從文的【邊城】、戴望舒的【雨巷】等等。這些都是在上述新的社會結構系統內部發生的。檢視這一歷程,我們或許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系統『崩潰』所導致的『離家』『出走』,新的社會結構系統與個體存在的『衝突』,在『衝突』中對個體意識或個體利益的堅守,衝突之後的不知向何處去的『漂泊』,在『漂泊』中的『迷茫』『罪感』『無根』的『孤獨感』等等,可能是這一個歷史時期體現其文學核心價值的一種意象表徵。體現了這一核心價值、精神表徵的作家作品,往往是大作家大作品,至少是優秀的作家作品。譬如魯迅的『過客』、周作人的『烏篷船』、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曹禺的『雷雨』等等。 段崇軒:關於解放區文學的研究,近年來持續升溫,甚至成了一門顯學。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趙樹理文學現象。趙樹理有一句廣爲傳播的名言,說他的作品是要『老百姓喜歡看,政治上起作用』。我們可以把它視爲趙樹理的文學核心價值觀。這一價值觀是樸素的,但也是深刻的,甚至是偉大的。『老百姓喜歡看』,反映了他的『民本主義』思想和民間立場;『政治上起作用』顯示了他的社會責任和政治理想,但他所謂的政治,既包含著共產黨的政治任務,也蘊含著他的社會理想。他新中國成立前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新中國成立後的【『鍛鍊鍛鍊』】、【三里灣】等,都充分而藝術地體現了他的文學價值觀。特別是他作品中所表現的底層社會的生活情景與文化傳統,人物形象身上的民間性格與文化精神,藝術形式上的民族風格與大眾語言,更是值得我們珍視和繼承的文學遺產。 傅書華:『十七年』文學其實與解放區文學是有著根本上的區別的,主要是『時代語境』不同。解放區文學在與國統區、淪陷區的『對抗』和『張力』中,構成了自己的積極意義。但『十七年』文學,伴隨著『語境』『張力』『對抗』的消失,其主要矛盾就是『整體』與『個體』之間的衝突。在這一衝突中,『十七年』的主流文學,是漸次用『整體』遮蔽『個體』,『個體』在『十七年』文學中,基本上處於『碎片』『邊緣』狀態。這種『整體』與『個體』、主流與『碎片』的『張力』『對抗』關係,是那一時代文學的核心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