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傳經與弘道:荀子儒學的重新定位(1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10-26 19:44|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982| 評論: 0|來自: 國學文化

摘要: 1【史記?儒林例傳】。 2 楊:【荀子注序】,載王先謙:【荀子集解】上冊,中華書局,1988年。 3 同上。 4 參見錢大昕【荀子?跋】,載【荀子集解】上冊。 5 韓愈說:『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 ...
1【史記?儒林例傳】。

2 楊:【荀子注序】,載王先謙:【荀子集解】上冊,中華書局,1988年。

3 同上。

4 參見錢大昕【荀子?跋】,載【荀子集解】上冊。

5 韓愈說:『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6 如他說:『不須理會荀卿,且理會孟子性善。渠分明不識道理。……韓退之謂荀揚「大醇而小疵」,伊川曰:「韓子責人甚恕」。自今觀之,他不是責人恕,又是看人不破。』(【朱子語類?戰國漢唐諸子】卷第一三七)

7如他說:『荀卿則全是申韓,觀成相一篇可見。……然其要,卒歸於明法制,執賞罰而已。』(【朱子語類?戰國漢唐諸子】卷第一三七)

8錢大昕:【荀子?跋】,【荀子集解】上冊。

9 謝墉:【荀子箋釋序】,【荀子集解】上冊。

10 郝懿行:【荀子補註】【與王引之伯申侍郎論荀卿書】,載【荀子集解】上冊。

11 參見汪中【荀卿子通論】,載【荀子集解】上冊。

12 有關清末圍繞荀子評價而出現的衝突和對立,請參閱朱維錚的【晚清漢學『排荀』與『尊荀』】(【求索真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和閱羅檢秋的【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第215-21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13 譚嗣同:【仁學】,【譚嗣同全集】下冊,第337頁,中華書局,1990年。

14 梁啓超:【論支那宗教改革】,【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

15如說:『清儒所做的漢學,自命為荀學,我們要把當時壟斷學界的漢學打倒,使用「擒賊擒王」的手段去打倒他們的老祖宗──荀子。』(【亡友夏穗卿先生】,【飲冰室合集?文集四十四】(上),第21頁)。

16 參見郭沫若的【十批判書】第218-259頁、第505-506頁,東方出版社,1996年。

17 參見葛志毅的【荀子學辨】,載【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8 參見蒙文通的【古學甄微】,巴蜀書社,1987年。

19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傅斯年先生全集】第二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20 參見【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和【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84年)。

21 第一卷,第530頁,人民出版社,1992年。

22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第120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

23 【樂】後應有【春秋】,疑脫漏。

24【荀子?儒效篇】。

25【荀子?勸學篇】。

26 參閱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上,中華書局,1985年。

27 王葆t提出了先秦從『典』到『經』的演變線索。參閱【今古文經學新論】,第31-3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28 其言曰:『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鈎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天道篇】稱書為聖人之糟粕)【莊子?天道篇】記載孔子希望藏書於周史而往見老子的事頗為有趣,今亦錄之:『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十二經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

29 其言曰:『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來源:國學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