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羊角瘋:出賣良心去附會政治(1)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6-15 19:07| 發布者: 濟世| 查看: 2045| 評論: 0|來自: 鳳凰網歷史

摘要: 讀【史記】中的商鞅傳,商鞅是一個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憐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於他意志堅定,理想執著,目光遠大,行起事來雷厲風行,果斷斬決,一意孤行,不計後果。他具備了一切改革家應當具備的優點,又 ...

讀【史記】中的商鞅傳,商鞅是一個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憐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於他意志堅定,理想執著,目光遠大,行起事來雷厲風行,果斷斬決,一意孤行,不計後果。他具備了一切改革家應當具備的優點,又有秦孝公始終不渝的信任,二十餘年裡放着手,放着心,讓他這把鋒銳的刀在秦國羸弱多疾的肌體上切割剜除,他果真就在這邊鄙戎狄之地做出了一番大事業,讓連續幾代積貧積弱的秦國一躍而為諸侯列國的前茅,且矛頭所向,勢如破竹,『諸侯斂衽,西面而向風』(桑弘羊),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政治體制基礎、思想基礎和軍事基礎。商君相秦十年後,【史記】記載是:『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令人惜,乃是因為他是一個善處事而不善自處的人,或者說,他能做大事,卻只能做小人。處事練要,為人刻薄。為國謀,善;為己謀,拙。以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事成了,人卻敗了。郭沫若認為,他與秦孝公都是大公無私的人(順便提一下,『公私分明』這個詞最早就出現在【商君書》裡),其實孝公還有為子孫謀的私心,而商君真是把一切都奉獻出來了。【戰國策・秦策三】記秦國後來的應侯范睢說商鞅:

事奉孝公,竭儘自己所能沒有二心,一心為公不顧私利,使賞罰誠信而致國家大治,用儘自己的才智,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惜承受怨恨,欺騙故友,俘虜了魏國的公子n,最終幫秦國擒獲敵將破敗敵軍,掠地千里……

[原文:事孝公,極身毋二,盡公不還私,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蒙怨咎,欺舊交,虜魏公子n,卒為秦禽(擒)將破敵軍,攘地千里……]

商鞅真正是到了把良心都獻出去的地步。為了秦國,他把自己的名譽、人格都丟棄不要了。當一個人對一種政治實體皈依到『無己』的地步,悲劇也就開始了。因為人類畢竟還有更基本的安身立命的原則。這關乎着人類的尊嚴、價值、幸福的根基,這是人與上帝之間的信諾,是一切一時的政治需要所不能取代和凌駕的。郭沫若都對此不能理解:『雖然是兵不厭詐,人各為主,但那樣的出賣朋友,出賣故國,實在是可以令人驚愕的事。』秦孝公死,那個被商鞅處罰過的太子即位成了新主宰,風聲日緊,不祥的陰雲越來越濃,已請求退休,蟄居自己封地的商鞅,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便帶着家屬老母要回歸魏國。魏人不接受,理由是:『因為您竟然能出賣欺騙您的老朋友公子n,我們無法知道您的人品。』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由於商鞅使秦國強大,各諸侯國還不敢得罪秦國,誰也不敢收留他。【呂氏春秋・無義篇】就此議論道:『故士自行不可不審也。』出賣良心去附會政治,拋棄價值去迎合權勢,這種『大公無私』,實在是中國幾千年來知識分子常常發作的羊角瘋啊。

讓人憐,又是他被車裂的結局。當他被復仇的人群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故國不接納他,他只好帶着他的為數寥寥的徒屬北上擊鄭,做無望的困獸之鬥。他大約想在秦以外自營一塊容身之所。他知道他在秦已無立錐之地。那些官銜、封號、連同商於十五邑的封地,頃刻之間都灰飛煙滅。諸侯各國紛紛對他關起大門,如避瘟神。身後是被他割了鼻子、八年閉門不出的公子虔,對他咬牙切齒;眼前是四面豎起的牆壁,一片說『不』的聲音,『所逃莫之隱,所歸莫之容』(【新序】),天下之大,幅員之廣,除了那幾個死心塌地的徒屬,再無他的朋友―他以前太無視朋友的價值,太踐踏基本的為友之道了。當個人毫無自身的獨立意志與獨立操持,拋棄一切基本的道德信條而依附體制時,體制能給予你的,當然也可以拿走。一切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往往免不了人亡政息的結局(假如再沒有外部壓力或對外部壓力說『不』的話)。聰明絕頂的商鞅難道真的不知道這一天終會到來?在他被車裂前五個月,趙良就警告過他:『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老秦王一旦伸腿死了,秦國以罪名來收捕你的,人數會少嗎?你的死期很快就要到了!五個月後,可憐的、走投無路的、被世人所拋棄的商君,被殺死在鄭國的黽池,然後屍體又被殘忍地車裂(此據【史記・商鞅列傳】。【秦本紀】言似直接車裂)。咬牙切齒的復仇者們殺了商鞅全家,包括白髮蒼蒼的老母。到此時,商鞅又把自己的生命、全家族的生命奉獻給秦國了。其罪名真是極具黑色幽默:『莫如商君反者!』―一個把良心生命都獻了出來的忠心耿耿的人,最後卻得到了『反叛』的罪名!不知商鞅在目睹自己白髮蒼蒼的老母血濺屠刀的時候,這個力倡大公無私的人,是何等樣的想法?

所以,對商鞅,我實在不忍心說他的壞話。事實上,我內心裡倒給他十分的敬意。在讀到他走投無路仰天長嘆時,還為他掬一把心酸淚。可是,讀完【商君書】,卻又不得不說他的壞話。好在【商君書】並不一定全是商君所作,高亨先生認為至少有五篇不是他的,而郭沫若則認為除【境內】篇外,其餘均非商君所作。這樣,我寫下面的文字時,感情上就不是十分的彆扭―且讓我這樣自欺一回罷。【史記】中的商鞅和【商君書】中的商鞅,確實給我兩個極不協調的形象。如果【史記】中的商鞅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憐,那麼,【商君書】中的商鞅形象則是令我懼、令我惡、令我恨。

事實上,對商君,司馬遷的態度也頗曖昧。在寫有關商鞅的行事及政績時,太史公幾無一句貶責之詞,甚至說出『秦民大悅』的話來。同時還令人可疑地寫了一大段商鞅以帝王之跡干孝公,不得已而後用霸道的文字。『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這不能不說有為商鞅開脫之嫌。可是,在傳後例行的『太史公曰』里,他又說商鞅是『天資刻薄人也』,『少恩』,『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這不頗有點幸災樂禍的味道麼!

【商君書】,一言以蔽之,一曰壹民,二曰勝民。這是我讀枯瘠、冷酷、蠻不講理的【商君書】後得出的結論。

壹民,據我的分析,有兩層含義,一是,國家只要一種『民』―耕戰之民,平時耕田,戰時攻敵。其他如『學民』、『商民』、『技藝之民』(【農戰篇】所列)、『士』、『以言說取食者』、『利民』(吃利潤的人或投資者。【去強篇】所列)等等,則統統是危害國家的『虱子』,應使他們無路可走,從而逼他們歸入『農戰』一途。二是,國民只做一件事:農戰。農與戰看似兩件事,實則是一件事。民為體,農戰為用,一體而二用。其目的則在於建立一個絕對一元化的社會,使社會結構簡化、單一化、垂直化,社會生活單調化,由一個絕對中心控制:

【賞刑】曰:

聖人的治國,實行一種賞賜,一種刑罰,一種教育。

[原文:聖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

【算地】曰:

對內,要求人民一律從事農業;對外,要求人民一律盡力戰爭……人民的傾向一致,才肯務農。人民務農就樸實。人民樸實,就安居故土,不願意外出遊盪。

[原文:入使民壹於農,出使民壹於戰……民壹則農,農則朴,朴則安居而惡出。]

『壹民』的目的,當然在於使民『朴』,也就是愚朴順從。『壹民』的具體措施,則是先從經濟(利益)的一元開始,然後達成政教的一元:

【說民】曰:

人民的欲望有千萬種,而滿足的途徑只許有一條(農戰)。

[原文:民之所欲萬,而利之所出一。]

百姓的欲望千差萬別,而我們只讓它們從一個渠道來達成:農戰。這就是一切專制國家所津津樂道地宣傳的集權的好處:能集中社會所有力量於一途,從而達成一般民主國家所不能達成的目的。至於其中有多少普通民眾深被創傷,付出代價,則在所不計,而民眾的意願,更是完全置之度外。

【靳令】曰:

抱定十個方針,國家就亂;抱定一個方針,國家就治。

[原文:守十者亂,守壹者治。]

朝廷的利祿,從一個孔兒出來,國家就無敵。

[原文:利出壹空者,其國無敵。]

【農戰】曰:

國家實行『絕對一律』一年,就十年強盛;實行『絕對一律』十年,就百年強盛;實行『絕對一律』百年,就千年強盛,千年強盛的國家,就成就王業了。

[原文: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


來源:鳳凰網歷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