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寧 生於南京,長於北京,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曾為【人民日報】記者。著有新聞紀實作品【留學美國】、長篇歷史小說【秦相李斯】、【聖人】,及學術隨筆【尼山風光】。作品被譯成英文、日文等多國文字。其中【聖人】被改編為大型電視連續劇【孔子】。
記者 章紅雨 【論語】問世以來,解讀它的人很多,可像學者錢寧那樣在『不加一字,不減一字』的情況下,打破原來體例,對【論語】進行重新編輯的人是不多的。之所以以【新論語】的方式重現【論語】,在錢寧看來,是因為作為儒學最重要典籍的【論語】,本身就是一部沒有經過孔子本人修訂過的不成熟之作,是一部未經整理的課堂筆記。 為了讓更多的人讀懂孔子,錢寧決定重編【論語】。10年間,錢寧發現,那些猶如散兵游勇的句子,句句都找到了『主帥』,這種快樂,用錢寧的話說,好像見證了一個奇蹟。 為何重編? 因其章節次序不一 【論語】章節次序散亂,編排沒有章法,一章之內,語句更是隨意置放。許多『子曰』常常令人感到不知所云,是錢寧對【論語】的印象,這也是大部分人初讀【論語】時的感受。 之所以如此認為,錢寧的理由是,【論語】每一篇的名字實際上是取了這篇最早的兩個字。讀者看到的有子張篇、子路篇,卻沒有子貢篇。而按照孔子弟子的重要性來講,應該有子貢篇。不僅【論語】的20篇篇目放置有一點點隨意,而且每篇、每章、每句也是隨意放置,沒有經過很好的整理。很多句子在這章出現,在那章也出現,還有很多重句。據於這些,錢寧的結論是:【論語】可能是孔門弟子在不同時期記錄下孔子上課筆記的『合編』。 弟子們如此合編,一生修訂了很多書的孔子為何沒有修訂與己密切相關的【論語】?錢寧笑稱,可能與當時沒有版稅制度有關,大家寫書的積極性不高,孔子對弟子們的記錄應該是知道的。活了84歲的孔子,應該有充足的時間審定【論語】,但他沒有做。錢寧認為,可能與顏回早逝有關。顏回作為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對孔子的理解最深,他的早逝導致沒有人統編【論語】。孔子本人沒有編輯過【論語】,孔子的弟子們也沒有認真編輯過【論語】,是【論語】出現孔子之言和弟子之言混編在一起的原因。『這本書應該是不同時期、不同弟子的記錄,有的甚至是再傳弟子的記錄。』錢寧說。 怎麼重編? 解構再現孔子思想 『既然【論語】不是孔子親自編訂的,為什麼我們今天就不能重新編一下呢?』上世紀80年代末留學美國的錢寧,決定借用西方『解構主義』裏『解構』一詞,對流傳於世2000多年的【論語】『動手術』。 所謂解構,就是對一個事物進行分解和重構,並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其中蘊涵的新意義。【論語】需要解構,是因為我們現在讀到的【論語】如同一團亂麻,頭緒很難理清。錢寧表示。 儘管如此認為,【論語】還是有線頭的。錢寧所說的線頭就是孔子倡導的『仁』。錢寧認為,『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孔子努力做的一切。讓錢寧沒想到的是,在不增不減一字的情況下,以『仁』為線頭重構的【論語】,呈現出全新的面貌。『不加一字,不減一字,編而不作,【論語】一新。』是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對錢寧【新論語】的評價。 對於自己的解構法,錢寧覺得還是挺給力的,那就是能夠試圖清除【論語】給西方人留下的缺乏深度、沒有邏輯的普遍印象。錢寧認為,【論語】鮮得西方學人好評和讚揚,是因為當西方學人懷着崇敬的心情,認真拜讀【論語】時,看到的是一些散亂的道德箴言。 『這些批評並非沒有道理。』『我們中國人讀【論語】難道不也是一頭霧水嗎?如果不是歷代無數注釋家的艱辛梳理和細心闡釋,我們今天哪裏看得出其中那麼多的「微言大義」呢?』錢寧說。 意義何在? 成為人人讀懂的經典 實際上,有重編【論語】想法的人不少,【論語】也被各種方式編輯過。比如按主題分類編的,將孔子論道、孔子論人、孔子論治國、孔子論修身……編在一起的書佔了多數。也有人曾經試圖以孔子的編年,把【論語】整理成新版本。當然還有更大膽的,把【論語】改成四言詩。錢寧用解構法解讀的【論語】,用錢寧的話說是使其成為一本有邏輯、有深度,全世界人――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無需繁瑣注釋就能讀懂和理解的經典。 將【論語】一分為二,內編是孔子之語,外編是弟子之言,這是錢寧對【論語】解構的第一步。為了保證孔子言論的準確和純粹,內編收入了所有『子曰』之語,分核心篇、路徑篇、實踐篇、例證篇和哲思篇。弟子之言和其他輯錄一律放在外編,又分評價篇、記憶篇和闡釋篇。如此分類,錢寧的看法是,能使【論語】論點鮮明、主題貫穿、層次分明、論述清晰,更能呈現孔子思想的邏輯性和深刻性。 歷史文獻永遠有存在的價值。2000多年來,【論語】一直作為經典沒有被改動過,重編【論語】是早晚的事,只不過是自己膽子大先做了,錢寧笑稱。不過,『作為一本輔助讀物是應該可以成立的。』錢寧對此深信不疑。 讓更多的人記住【論語】充滿生命力的名言,讓更多的人無須太多的時間讀懂【論語】、讀懂孔子,是錢寧重編【論語】的初衷所在。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