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對儒家經傳的傳述分爲三個層面,第一是解釋傳述『經典』之義旨(『傳義』);第二是教授儒家經典,即『授徒傳經』;第三是傳『傳』,即對傳述之傳述。關於第一點,我們後面討論荀子復興儒家道統理想時再討論。在此,我們只討論後兩點。這兩個問題都頗爲複雜,我們壓縮進行。
在先秦,荀子是繼孔子之後最爲『重學』、『重師』的大儒。【史記】載荀子『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劉向說同。【顏氏家訓?勸學篇】的記載也是『五十始來遊學』。但是,應邵【風俗通義?窮通篇】的記載是:『孫卿有秀才,年十五始來遊學』。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認爲【史記】所載的『年五十』爲『十五』之誤。這就引起了究竟是『五十』還是『十五』遊學於齊的爭論。36時間早晚不同,所引起的問題主要是荀子到齊國之時,是爲門弟還是爲門師;還有就是影響到荀子之後學術活動時間的長短。但與我們這裡所要討論的中心並無大礙,此不多究。根據早期文獻記載和後人的研究,大體上可以肯定的事實是,荀子生於趙並在趙也有活動,曾遊學於齊,在此聞名於世(『最爲老師』和『三爲祭酒』);曾任楚蘭陵令,曾入過秦地,李斯曾師從過他。在以武力和強權爲後盾的爭霸時代,荀子在政治上不可能有所作爲,他提供的建議也不可能被接受。最終他只能選擇著書立說的道路,就像【史記】所說的那樣。有關他的弟子及他的學術影響,胡元儀指出:『韓非、李斯,陳囂、毛亨、浮丘伯、張蒼而已。當時其盛也。至漢時,蘭陵人多善爲學,皆卿之門人也。漢人稱之曰:「蘭陵人喜字爲卿,法郇卿也。」教澤所及,蓋亦遠矣。』37 荀子傳授儒家經典的具體情形,由於史書的記載非常有限,已難究完整的情實。漢至清,論之較詳者當爲汪中。汪中根據已有的記載,作了比較具體的討論,認爲【毛詩】、【魯詩】、【左氏春秋】、【b梁春秋】皆荀子所傳,荀子亦傳【禮】和【易】,【韓詩外傳】爲荀子別子。汪中強調, 荀子之學出於孔子,尤有功於諸經,『蓋七十子之徒既歿,漢諸儒未興,中更戰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傳之,其揆一也。……蓋荀卿於諸經無不通,而古籍闕亡,其授受不可盡知也。』38汪中的荀子傳經論,受到了胡元儀的支持。39梁啓超特別強調大小戴兩【禮記】多有與【荀子】相同處,他舉出的篇名有: 小戴【三年問篇】和大戴【禮三本篇】───【荀子?禮論篇】 小戴【樂記篇】和【鄉飲酒義篇】──【荀子?樂論篇】 小戴【聘義篇】──【荀子?法行篇】 大戴【勸學篇】──【荀子?勸學篇】 大戴【曾子立事篇】──【荀子?大略篇】 對於這種相同現象,梁啓超解釋說:『凡此皆當認爲【禮記】采【荀子】,不能謂【荀子】襲【禮記】。蓋【禮記】本漢儒所裒集之叢編雜采諸各家著述耳。』40楊筠如列出的【荀子】與大小戴【禮記】有相同內容的篇目,除梁啓超列出的外,還有大戴【勸學篇】與【荀子?宥坐】、大戴【曾子立事篇】與【荀子?修身】、大戴【哀公問五義】與【荀子・哀公】等。但楊筠如的中心觀點,卻是要論證【荀子】一書是劉向的雜湊。有關【韓詩外傳】與【荀子】的相同問題,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對照兩書,相同之文達幾十處之多。楊筠如具體統計出了所在的篇目及次數: 【勸學】──【外傳】四、八(共二次);【修身】──【外傳】一、二、四、五(共四次); 【不苟】──【外傳】一、二、三、四、六(共五次);【非相】──【外傳】三、五(共二次); 【非十二子】──【傳外】四、六(共二次);【儒效】──【外傳】三、五、五、七(共四次); 【王制】──【外傳】三、三、三、五(共四次);【富國】──【外傳】六(共一次); 【君道】──【外傳】四、五、五、六(共四次);【臣道】──【外傳】四、五、六(共三次);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