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史上,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常常會得出不公正的結論,這是有待進一步研究來甄別和澄清的。儒學的道統果真如宋儒所說的那樣在孟子之後不得其傳,而沒有產生像荀子這樣的大儒為傳經和弘道作出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就難以想像儒家從先秦到漢代的連續性過程。本文由此認為,有必要對荀學與儒家學統和道統的關係加以考察。以下的討論,將力求論證,無論是在儒家學統上還是在道統上,荀子都稱得上是一個儒家卓越的傳人和創新者,是處在戰國諸子紛亂、諸侯紛爭之大背景之下,能夠立場明確地對抗法家和批評秦政、毫不動搖地維護和弘揚儒家學術思想和社會政治理想的重鎮。
一 經典的權威與經典的傳述 說荀子思想駁雜,完全是一種表面之論。荀子思想從諸子中所吸收到的東西非常有限,有道家的因素,也有極其有限的法家因素。但這些因素,都被統攝到他的儒家本位或他的聖道之中,決非龐雜地堆集在那裏。荀子批評的十二子或六說,基本上含蓋了先秦諸子,甚至他的儒家思孟學派,因此,他的思想並不駁雜,亦非無統地把非儒家思想納入他的體系中。 在【荀子】一書中,聖人和先王就是儒家的聖人和先王,所言的聖人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其經典就是儒家之經典,因而他所要求的在道、聖人和先王之中達到的學術和知識統一,也就是在儒家『經典』之中達到的統一。讓我們先看一看荀子的說法: 『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23【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畢是矣。』24 『【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25 在此,荀子實際上是把儒家經典看成是學術和知識既完整又統一的體系,相信天地之間的真理都包含在其中(『在天地之間者畢矣』),相信依據和推行經典的真理和原則,天下之事則無不臻於完善。這顯然就是『經典權威主義』。 正如章學誠所說,儒家的書籍本不稱經,它原來都只是記載先王政教典章的政典,都只是歷史和政事。26在【國語】和【左傳】中,在主要記載孔子和孟子言行的【論語】和【孟子】中,雖然屢屢稱引【詩】、【書】、【易】等,但既沒有指稱它們為『經』,也沒有『六經』的說法。【孟子?告子章句下】使用了『典籍』(『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一詞,意為『文冊』或『典冊』,所指也不是指儒家典籍。這表明與『經』相對的『傳』還沒有被突出出來。稱儒家典籍為『經』並且出現了『六經』之名,主要是戰國中晚期之事,這也符合子學變化的一般趨勢。如墨子後學,把墨家的典籍稱之為『經』,莊子【天下篇】稱墨子後學『俱誦墨經』。這種演變的緣故,照章學誠的解釋,一是官師分化,私學大興,因傳述而有經典;二是各尊其學,以求顯於世。27【禮記】中有【經解】,表明『經』名已經定型。稱儒家【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書為『六經』的名稱,首見於【莊子?天運篇】。28稱六書為六經,是儒家所為而莊子引用之,還是出自非議儒家典籍的莊子,已難弄清,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出自儒家。在至少是屬於莊子後學作品的【莊子?天下篇】中,還有對儒家六部典籍義旨的分別概括,而且頗合儒家之意;其所說的這六部典籍的久遠和流長,也頗合實情。29在【荀子】一書中,沒有『六經』之名,稱引儒家典籍為『經』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勸學篇】所說的『其數則始乎誦經』,其『經』很清楚即指儒家經典;二是【解蔽篇】所說的『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其【道經】之名也許是荀子引用已有的『定名』。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