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關於【左傳】最後部分對仲尼生平事跡記載及其與孔子的關係。
【左傳】自魯昭公之後,有多處記載孔子及其門徒的事跡,多似出於後人之補筆或續筆。【傳】昭公七年記,孟僖子病重時,向人介紹孔子家世,預言:『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我若獲沒,必囑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此年孔子方十七歲,說與何忌尚未生,其師事孔子在昭公二十四年。把十七年之後的事提前寫於此,事理不通,荒誕突兀,明顯是後人插入之筆。 又:昭公十七年【傳】記:『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這一段記載,與【傳】中習有的『仲尼聞之曰』語氣一樣,且插入於此,顯得前後不接氣。因為在此前,除了上文引的孟僖子預言孔子將為『達人』外,別處都沒有提及孔子生平行事,在此後面又無下文的交代,這裡突然插人『仲尼聞之』扦格不通。 【左傳】定、哀之後,記載孔子師徒着墨增多,而且對孔子的稱呼也不同於前,時而直呼為『孔丘』,時又稱為『孔子』或『仲尼』。且有多處記載同於【論語】,似出其門徒之手。如:【左傳】哀公十一年記齊魯之戰, 『右師奔,齊人從之。……孟子側後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 【論語】記: 『子曰:孟子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又【左傳】哀公十四年:『甲午,齊陳恆弒其君壬於舒州。孔子三日齋,而請伐齊三。……公曰:「子告季孫」孔子辭,退而告人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也,故不敢不言。』 【論語】:『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憲問】)二者從事實到對話都大同小異。很明顯,【左傳】這些記載,出於門徒或其他後人手筆。 四、從孔子生平看『孔子作【春秋】』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之董生曰:「周道衰微,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辯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從這段話中,可以說明幾點: (一)從時間上看孔子立志作【春秋】,是在『為魯司寇』碰壁之時,即在魯定公十年至十四年間,時年五十至五十五歲。由於政治主張行不通,決定着史明志。隨即歷游衛,陳、曹、宋、鄭、楚、蔡等國,直至魯哀公十年才返魯,歷時十四裁。此後到去世的六,七年,是孔子的集中著述期。這樣看來,孔子作【春秋】,從醞釀,搜集史料到著述成書,前後長達二十年以上時間,而非如許多人所說去世前兩年才開始執筆。 (二)孔子作【春秋】,有明確的創作宗旨:『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着明』。【史記】『索隱』案:『我徒欲立空言,設褒貶,則不如附見於當時所因之事。」這就否定了所謂通過『一字之褒貶』闡發『微言大義』的說法,排除了孔子修『春秋經』的可能。而眾所周知,『春秋傳」正是以史實釋『經」著稱,披露了大量被『經』所隱而不書的史實,這與『見於當時所因之事』的說法正相吻合。 (三)從體例規模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則內容之繁富,亦非『經』可比。總之,孔子作『春秋』,歷時數十載,內容『深切着明』,是『借史見志』之書,決非『斷爛朝報』式的『春秋經』。從孔子的生平看,他久有借史以立世垂名之志:『弗乎弗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而作【春秋】』 (【孔子世家】)。他曾廣泛地收集各國史料。『孔子讀史記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陳杞世家】) 『孔子讀史記至文公曰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從太史公的一再稱述中,透露了孔子熟讀各國『記』的側影。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孔子世家】)『信而好古』的孔子深感文獻不足,故從退位於魯司寇,立志作史之初,即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遊歷,親赴異國蠻邦,廣徵史料。 在此之前,孔子十七歲時,聽到異域來魯的郯子諳熟古史,談少帝以鳥命官之事,立即『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信然。』孔子後來赴齊、宋、鄭、衛、陳、蔡、楚等國,目的正在徵集史料遺聞。他二度過陳,四次過衛,在陳蔡這些小國盤桓達六年之久。司馬遷說他『厄陳蔡而作【春秋】』,說明孔子遊歷目的是作史,而非干祿。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楚國之行,對他寫『春秋』影響頗大。楚國儘管地處南蠻,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在周王朝的分崩離析中,不止一次有周朝官員帶圖籍流亡到楚。【論語】記載,周衰時,『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微子】十八)。【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召伯盈逐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奔楚。』孔子赴楚,正是在此之後二十年。楚國在春秋時文化典籍十分豐富,【國語・楚語】中申叔時論傅太子,就提到『教之【春秋】、』【世】、【詩】、【故志】,【訓典】等書。【左傳】魯昭公十二年亦提到左史倚相善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可見楚國典籍之富。又,從孟子說的『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的話里,不難推測,楚國史籍不僅種類繁多,富有民族特色,而且文筆富艷。這一切,無疑是吸引孔子赴楚的巨大動力。加之楚昭王對孔子甚為器重,不僅興師去迎,還準備封書社七百里。今天我們看到的【左傳】對楚史記載特詳,當非偶然。它與孔子的楚國之行有着內在的必然聯繫。 正由於孔子出生入死的廣徵博搜,使他得到為周魯史官所早已佚失的史料,填補了【魯春秋】所亡的大量闕文。『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孔子的【春秋】之所以被太史公稱頌不迭,其原因也就在這裡。 由於曠代持久,孔子作的『春秋傳』到司馬遷後失傳,而唯劉向所見的經過左氏評點(加『君子曰』『仲尼曰』之類)的【左氏春秋】傳世,於是孔子作史之跡被埋沒。筆者不自量力,願為孔子作【春秋】正名。 作者:姚曼波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