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輕重家:2000多年前的『政治經濟學家』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6-19 09:21|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844| 評論: 0|原作者: 周桂鈿|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古人勞動場景 管仲勸諫(雕塑) 我們經常聽人說,古代中國沒有管理學。其實,古代中國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與深刻的管理理論,前者如築長城、挖運河 ...

古人勞動場景

管仲勸諫(雕塑)

我們經常聽人說,古代中國沒有管理學。其實,古代中國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與深刻的管理理論,前者如築長城、挖運河,後者如『半部【論語】治天下』。中國是早熟的社會,現代很多思想都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萌芽,就像古希臘已有了此後各種思想的萌芽一樣。

政治經濟學也一樣。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無人研究政治經濟學,其實,有這麼一派人,很早就做着類似的工作――他們研究政治和經濟間的關係,既利用政治手段宏觀調控市場,也利用經濟手段實現政治目的;既使政治從經濟中體現出來,也使經濟帶上政治色彩。他們就是活躍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輕重家』。

關於『輕重之家』,【管子・輕重甲】中有這樣的記載:管子勸諫齊桓公說,當國君的,如果不能分散屯聚的糧食,調節價格的高低,將積聚太多的財富分散給貧民,人民就不能生活。齊桓公於是問:我要調節財富,將財富分散給貧民,怎麼實施呢,誰能做到?管子答:只有『輕重之家』能夠做到。桓公就去周下原請『輕重之家』癸乙。癸乙說:只有好心的人才能做到這些,『夫好心則萬物通,萬物通則萬物運,萬物運則萬物賤,萬物賤則萬物可因。』有好心,就可以做到讓物品流通,降低價格,使人民得到好處。這樣,人民歸順就像流水一樣。

這裡明確提出了『輕重之家』及其代表人物――癸乙。

輕重家也屬於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由於歷史原因,他們的思想學說沒有像陰陽、儒、墨、名、法、道各家一樣流傳開來,只能在典籍里去品讀了。

『所謂輕重,就是錢的問題。糧價賤(輕),傷農業;糧價貴(重),傷末業』

『輕重之家』,主要見於【管子】一書的【輕重】十六篇。作為戰國時各學派的言論匯編,【管子】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輕重家的思想,此外,【史記・貨殖列傳】、【鹽鐵論】和【漢書・食貨志】等典籍中也有相關記載。

什麼是『輕重』?簡單地說,就是錢的問題,也就是糧食與其他生活用品的比價。之所以把這個問題稱為『輕重』,是因為糧價賤(輕),傷農業;糧價貴(重),傷末業。末業指商業、手工業等。末業受到損失,沒有人願做工買賣,財富就增加不了;農業吃虧,就沒有人願意開荒種莊稼了。只有保證了糧價平穩,農業和其他行業才能得到好處。因此,政府要想辦法控制糧食的價格,治理國家必須掌握『輕重』。

『輕重之道』的含義,至少有這麼幾點:

――把握好糧食與生活用品的比價,使各行業皆得利;

――根據土地厚薄不同,用政策來調劑餘缺,『以上壤之滿,補下壤之眾』;

――根據年景好壞、收成情況,進行合理調劑;

――對商賈投機獲利、損害民眾利益造成的貧富差別擴大,利用財政實力進行調劑;

――物的多少與聚散會影響價格貴賤,政府應審時度勢協調物價;

――根據能力為百姓安排工作,使其獲取相應的報酬;

――君的輕重在於得到多少民眾的擁護;

――『衡無數』,物價是變動的,輕重的標準不能固定,應隨時變化。

從這八個方面來看,『輕重』的基本思想就是調節價格,保護各行各業的利益,從而防止少數人壟斷市場,造成不公平的現象。『輕重』主要是經濟問題,也涉及政治、外交等其他領域。

古人是這樣運用『輕重』原理的

在【管子】的【輕重】各篇中,講了許多運用『輕重』原理的故事。這些運用是否合理,有待分析評論。下面舉幾個例子。

▲用行政命令干預經濟。【管子・輕重乙】載:齊桓公問:如何才能提高糧食價格?管子說:價格貴賤不是可以調節嗎?屯聚物資不是可以提高價格嗎?我建議您下令,要求各級官員都儲藏一定量的糧食。官大的多儲存,官小的少儲存,商人也必須儲存。這樣,糧食的價格就提高了,農業的利益就大了,既能為國家儲備糧食,又能增加農民的利益。

▲以經濟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管子・輕重戊】載:齊桓公要收服魯梁一個小國,問管子有什麼辦法。管子說:魯梁國有生產織物綈的傳統,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我建議您帶頭穿綈,並令大小官員和百姓也都跟着穿綈,同時要求魯梁國來提供所需的綈。這樣時日一久,魯梁國就會全力生產綈,不知不覺荒廢了農業生產,影響國力。

桓公很高興,幾天後就開始穿綈服,並高價向魯梁國收購。魯梁國君一看,這下就算不向人民收取賦稅,財政都足夠了,非常高興,就動員人民積極生產綈。

眼看着魯梁國無人再忙農事了,管子就建議桓公和全民改穿帛,不再和魯梁國交易。十個月後,桓公派人到魯梁國察看,發現他們因為放棄農業,陷入饑荒。齊國開始向魯梁國供應糧食,並規定:魯梁國的人來買,十斗百錢,齊國人來買,十斗十錢。不久之後,魯梁國的人民有百分之六十入了齊國籍,連魯梁國的國君也請求加入齊國。

我們應該用警惕的眼光看待這個例子。這是富國利用經濟手段顛覆其他國家的做法,帶有欺騙性質,可以說是巧設圈套引對方步入歧途,走向滅亡,屬於典型的經濟制裁,是經濟霸權的表現。這種做法在當時看來是合法的,似乎也沒有道德規範可以約束它,但在今天是應當譴責的。正如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從孟子開始,儒家認為管仲施行的是霸道。

▲以名利激勵軍士。【管子・輕重乙】載:管子建議將一年所收的租金四萬二千金全部獎賞給軍士。桓公同意,便設壇召集軍士。管子向軍士宣布:『誰能衝鋒陷陣,獎賞一百金。』三問之後,才有一人持劍上前,問:『多少人的隊伍?』管子說:『一千人。』『千人的隊伍,我能陷陣。』管子就賞賜他一百金。管子又問: 『誰能按旌旗所指的方向,得到敵軍大將的首級,賞黃金千斤。』這次應聲的共有十人,每人都得到了一千斤黃金的賞賜。其餘凡自說能夠在外殺敵的,都賞給黃金十斤。一早上的『預賞』,四萬二千斤黃金很快分光了。

還沒有立功,僅僅表個態,就給予重賞,齊桓公很不理解。管子說:『您別怕!賞賜後,軍士沒有投降的心,一旦出兵,就能取勝,好處遠不止四萬二千金。』果然,不久之後,齊桓公舉兵攻萊,戰於莒,大勝,破敵軍,兼其地,俘虜其將領。

輕重家在歷史上的作用也有兩面性,以管仲為正面代表,以王莽為反面代表

到了漢代,輕重家在大一統條件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漢書・食貨志】開頭就說:『【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食貨是政治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化的基礎。班固就是從政治視角來看食貨。他還在【漢書】中肯定了魏國的輕重家,認為他們在魏國發揮了好的作用,使魏國富強起來。

漢文帝時,賈誼建議驅民歸農,發展農業,增加糧食積貯,就『可以為富安天下』,並從鑄錢的角度討論輕重問題。晁錯則從糧食的角度討論輕重問題,提出『貴粟』的建議。實行以後,果然天下大富,形成文景之治。

此外,漢武帝末年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漢宣帝時的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都是當時有成就的輕重家。

如何評價輕重家的歷史作用呢?

儒家對輕重家的評價不盡相同。孔子認為管仲能夠不用兵車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是有功的。到了戰國極亂之世,孟子則認為輕重家推行的不是『王道』而是『霸道』,不值得提倡。

班固認為,輕重家在古代『民賴其利,萬國作V』,對國家對人民都有好處;漢武帝時,輕重家政策『國用饒給,而民不益賦,其次也』;王莽時,『制度失中,奸軌王權,官民俱竭,亡次矣』。也就是說,輕重家在不同的政治局勢下作用不同。政治局勢好,吏良而令行,他們會起利國利民的好作用;政治局勢不好,政權干預經濟,反而會民不聊生,甚至亡國。因此,輕重家在歷史上的作用也有兩面性,以管仲為正面代表,以王莽為反面代表。

可見,在我國古代,儒家是政治道德家,法家是法律政治家,輕重家是政治經濟家。儒家講德治、仁政、王道,主要關注和研究政治道德的問題,以及由道德引出的教育與文化的問題;法家講以法治國,以法為教,『一斷於法』,講的是政治法律問題;輕重家講的則是用法令從宏觀上調劑經濟、控制市場,保證各行業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政治所必須關注的重要方面。三方面結合,才能治理好國家,缺一不可。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