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在山東省東南端的一個縣,名字叫郯城。在春秋時期,這裏曾出現過一個著名的國君――郯子。郯子不僅因才華出眾、曾經為孔子講過課(韓愈在【師說】中曾有言孔子師郯子)而聞名於世,更以其仁愛至上、孝敬父母而流頌至今。元代郭居敬編錄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所記述的『鹿乳奉親』,說的就是郯子孝的故事。【二十四孝】講: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在【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編者還作了一首詩頌揚此事,即『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就算是從元代算起,這個故事流傳到現在也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了,可是在我幾次回鄉與村中老少聊天時,卻驚奇地發現就是在這個故事的發生地,竟然也已沒有多少人知道此事了。聯繫這段時間發生的一些殺母、弒父案,我開始感到深深的憂慮。儘管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所匯聚而成的文化精髓之一便是孝,但在當今拜金主義的衝擊下,就連這基本的價值觀念也可能會成為一些人敢於挑戰的道德領域了。這是否與我們這些年孝道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有很大的關係呢? 孝是基於血緣關系所形成的基本倫理價值。父母對子女有孕育生養之恩,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從呱呱墜地到加冠成年,父母的艱辛付出值得我們永遠歌頌和感念,更需要我們通過生養死葬予以回報。大道莫過於孝。不要說有着高級思維能力和基本倫理道德的人類,就連禽獸也懂回報父母,如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如果我們拋棄孝道,甚至對父母橫加拳腳、百般折磨,那麼我們豈不真的是禽獸不如了嗎? 我們中華民族最崇尚孝道。也正因為孝,在部落制分崩離析之後,基於血緣和家族而形成的新的社會關係形式才流傳至久。試想,如果在子女對父母的生養死葬問題上都出現了道德淪喪,那麼在社會保障極不健全的幾千年中,會有多少悲劇發生,又會給社會關係帶來多麼大的傷害? 今天的社會道德正在全面滑坡,許多行為不斷挑戰着人們的基本道德底線,在實用主義哲學的洗禮下,今天人們在仁、義等方面已經很難再達成高度的共識了,然而孝卻依然是獲得人類社會普遍承認的基本道德規範。如果說人類社會還存在普適的道德規範的話,那也非孝莫屬了。所以,社會道德與價值的重建何不從孝開始?從對少年兒童的基本教育開始,從對青壯年的基本義務抓起,使得孝親養老的道德倫理在我們這個時代繼續發揚傳承……(王立軍) 來源: 齊魯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