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相當長時期內,誰也不知道【詩經】民歌究竟從何時開始傳唱。何以認定【詩經】篇目源自房縣呢?房縣人認為,這與【詩經】編纂者之一的周朝太師尹吉甫有密切關係。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成書過程從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一直持續到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中葉,期間綿延約600年。書中所收詩歌最初需配樂、配舞,詩、樂、舞結合。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和舞蹈失傳,僅存歌詞部分。 西漢時,【詩】被尊為儒家經典,位居『四書五經』之首,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也有學者認為正式使用【詩經】應起於南宋初年)。 孔子對【詩經】有高度評價。據【論語・陽貨】記載,孔子認為:『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讀【詩經】可以激發情志、觀察社會、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孔子還以『不學詩(【詩經】),無以言』來教導自己的兒子鯉要學習【詩經】。 中國【詩經】學會名譽會長夏傳才曾指出,【詩經】是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科書,是中華文化的元典,也是東亞漢字圈內各國共同的經典。【詩經】廣泛傳播於全世界,與『希臘史詩』、『莎士比亞戲劇』並稱世界古代三大文學傑作。 那麼,偉大的【詩經】與遠在鄂西北山區的房縣究竟有着何種淵源?【詩經】中的原詩詞真的是從這裡起源,進而成為經典並源遠流長的嗎? 天子『采詩』 以聞天下 關於【詩經】的編纂和成書目前有多種說法:一為孔子刪詩而成【詩三百】,二為民間采詩,三為諸侯百官獻詩。 『孔子刪詩』說源自【史記・孔子世家】,其上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目前此說已被學界推翻。依據有三:一是【史記】所載『孔子刪詩』是在自衛國返回魯國之後,那時孔子已年近七十,而孔子早在青年時期已有【詩三百】的論述;二是【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那時宮廷禮樂已能演奏完整的【詩經】,而其時孔子只有八歲;三是周代各諸侯國之間的邦交往來,往往賦【詩】言志。 關於『采詩說』與『獻詩說』,文獻亦有相關記載。 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食貨志】載:『孟春之月,群聚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 戰國公羊高編撰【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註:『五穀畢入,民皆居宅,男女同巷,相從夜績。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采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下。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百姓提供的各地詩歌稱為『采詩』。在周朝,各諸侯國也有義務為天子『獻詩』。 春秋魯國人左丘明編撰的國別史著作【國語・周語】載:『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典,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宋代學者朱熹研究【詩經】的著作【詩集傳】中載:『是以諸侯采之貢於天子,天子受之而列於樂宮,於以考其俗、尚之美惡,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 房縣有個周太師尹吉甫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誰也不知道這些【詩經】民歌究竟從何時開始傳唱。那麼,何以認定【詩經】篇目源自房縣呢?房縣人認為,這與【詩經】編纂者之一的周朝太師尹吉甫有密切關係。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指出,【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之手。【國語・魯語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的記載,講的是宋國大夫正考父向周朝太師獻『商之名頌』即【商頌】。有學者分析,如今我們看到的【詩經】中的五篇【商頌】,很可能是周太師在宋國獻上的十二篇目基礎上刪減而成。 這個周太師就是周代三朝元老――太師尹吉甫。 【辭海】記載:尹吉甫,周房陵(今房縣)人,(周)宣王臣。【房縣誌】載:周宣王封尹吉甫為太師,食邑(封地)於房(房縣)。尹吉甫舍,(房縣)縣南去廬陵王城一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舊志】、【廣輿記】、【萬曆鄖陽府志】中都稱尹吉甫為房縣人。 文獻記載,周宣王五年(前823),北方少數民族獫狁侵犯今陝西徑陽西北地區。周宣王命尹吉甫為大將,前去討伐,大獲全勝。周宣王感嘆:『緯武經文,內安外攘。舍吉甫更莫與競。』更稱讚:『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宣王時,尹吉甫為太師(即宮廷樂官),幽王時升任大師,位居周代『三公』之首,併兼任太子師傅。後來,幽王受奸臣挑唆,處死尹吉甫。 據【萬里鄖陽府志】記載:『周之尹吉甫,房陵人,卒葬於房之青峰山。今碑文在焉。』 房縣文化體育局工作人員張華田告訴記者,房縣確實有尹吉甫墓,而且不止一處。相傳,尹吉甫死後,周幽王幡然醒悟,知道吉甫實為冤死,便用黃金鑄造金頭予以陪葬。為防止墓葬被盜,尹氏家族以12副棺槨同時出殯,分別葬於房縣青峰山、萬峰山等12處。因此,房縣尹吉甫之墓一直有12疑冢的說法。現在,考古工作者已在房縣青峰鎮的青峰山,萬峪鄉的老人坪、白魚河,沙河鄉的峪坪河,房縣城南鳳凰山等地發現了尹吉甫的疑冢。 除了墓葬,房縣至今還有尹吉甫家廟及後人為紀念尹吉甫所修的寶堂寺。寶堂寺又名石佛寺,位於房縣城東70公里處的榔口鄉(現已改為尹吉甫鎮)白魚河村萬峰山上。據【房縣誌】記載,該寺建於明朝正德十一年,是當時房陵知縣胡壁與尹氏後裔為紀念尹吉甫所建。 記者在張華田的陪同下來到這裡,映入視線的是一處以數根木柱支撐的茅草亭子,上書『尹吉甫碑亭』五個金色大字。亭子下,巨大岩石鋪就的地基隱隱可見。張華田說,這便是寶堂寺原來的基座。亭下有一左一右兩塊風化較為嚴重的石碑。一塊為【萬峰山寶堂寺立碑記】,碑上文字:『夫青峰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佳城餘地之勝概也……自山西而至此,久隱山房,旁觀四野……』碑文顯示,尹吉甫受到排斥,從山西回到房縣後隱居此地。另一塊為【萬峰山寶堂寺建造記】,有碑文『寺自漢明帝』,表明寶堂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 茅亭的後面是一處宮殿式石質仿木結構建築,依山勢鑿空山體建成,分上下兩殿。張華田介紹說,該廟建造於何時,無文獻明確記載。從房縣走出的周朝太師,在百姓眼裡就是天大的官。因此,百姓也稱該廟為『天官廟』。 記者進入該廟下殿,只見石殿大門多以方石嵌制,兩側各置一石窗。殿內有神台,台中央為石制雕像,像身右側底部有文字『大明正德五年』。與一般的寺廟不同,這個雕塑並非佛像,帶有明顯的官員氣質。張華田說,該石像可能是尹吉甫像。 尹吉甫或將房縣民歌收入【詩經】 【詩經】雖然作者不詳,但保留着尹吉甫的珍貴『痕跡』。 【詩經・大雅・A民】記載:『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是尹吉甫為送別仲山甫所作。此外,還有【詩經・大雅・崧高】記載:『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為尹吉甫送別申伯而寫。 文韜武略的尹吉甫作為周朝掌管宮樂的太師,不僅自己作【詩經】,還有權編纂各地所採集詩詞及所獻詩詞。 【詩經】收錄有15國風,開頭兩部分為『周南』和『召南』,也稱『二南』。『周南』即周公姬旦所居東都洛陽之南;『召南』即召公姬大所居『陝之東』西都鎬京(今西安市西南)之南。房縣研究者認為,從地理位置上分析,房縣處於『二南』地域範圍內。 房縣民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關雎鳩】屬【詩經・周南】,也是【詩經】的開篇之作。房縣民歌手張口就來的【桃夭】、【鵲巢】等多是【詩經・周南】和【詩經・召南】的篇目。 【關關雎鳩】為何能作為【詩經】的開篇之作?『召南』和『周南』是模糊的地域概念,何以能鶴立其他13國風之上,位居整部【詩經】之首?有學者分析認為,這可能與尹吉甫有極大關係。 朱自清在【中國歌謠】一書中指出:『二南』便是東遷後的楚詩,可以謂之『楚風』。可見『二南』與楚地有極深的關係。 但上述推斷只是基於現有資料的推測,尚未得到文獻記載佐證。如果推測最終成立,房縣的【詩經】文化將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