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復興和國家崛起有怎樣的關係?當下社會各界對於文化的復興如何認識?在世界上會有怎樣的地位?中國文化的復興中,哲學扮演什麼角色?人類文明發展中,哲學具有怎樣的地位和影響力?近日知名哲學家、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怎樣才是『文化復興』 讀書報:中國文化的發展、國學的發展,都涉及到中國文化的復興。怎樣去理解當今的文化復興?中國文化對內面臨怎樣的問題,又具有怎樣的發展潛力和動力? 成中英:我們一直在用『文化復興』這樣的概念,怎樣才能說是中國的『文化復興』?我們是指中國國民經濟興起、國家主權鞏固、中華文化繁榮、世界影響力上升等複合現象。2011是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社會各界都很關注。我認爲整個亞洲從這裡進入新的開始,開啟了很多機遇和契機。辛亥革命對中國發展不僅僅是帶來革命精神層面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政治局面給中國帶來一種壓迫,需要再發展。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在困難之中尋求深層發展之道,強調自己的努力自救,強調整體革新精神,甚至是在整體憂患中整體重建自己。這是中國現代史發展的內在力量,可以引申爲中國文化復興的推力,代表中國人的一種深度的、不屈不撓的、再接再厲的精神,這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信念與理念。 讀書報:文化復興和現在國家的發展有怎樣的關係? 成中英:在中國現代史里,一種災難與社會生存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內在的自強精神。中國人面對宇宙具有自然開闊的精神,包含哲學智慧的自覺。原始【周易】就是面對世界尋求人和自然的和諧互動,一是要向環境學習,力求適應之道;二是要自我反思,激發創造能力;三是要在對世界的了解中尋求對自我的了解;四是要在摸索實踐的過程中樹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平等地位;五是進一步在知識和道德統一的情況下,實現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文化價值精神。 儒家強調自我修持的哲理,所謂人道、關懷、責任感,包容心都是自我應該發展的德性與能力;道家重視天地之道的自然,遵從無爲而無不爲之道,真正將萬物的差異融合於自然的和諧之中。這兩者都是中國文化自新的創造力,同時強調勤奮、獨立自主、與世協調的能力。 中國的文化發展到盛世的時候,呈現出了飽滿的生命力,要求整個民族在經濟上、政治上與文化上的新整合,追求對人類歷史與對世界的新認識。秦朝嬴政統一天下,他是有追求的,但是操之過急,在措施上與態度上有很大問題。要取得文化發展的成果需要經過理性的探索,時代的考驗。這是任何人類文化理想的追求和實現的過程,也是中國文化發展興盛的必經途徑。儒、道通過孔子和老子產生了很大的力量,這力量也必須通過民族的自覺努力來創造一個能堅守也敢於改革的政治體系與價值體系。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發展模型,也包含了文化復興的模型。 文化復興要找到發展的形式 讀書報:歷史上從先秦到秦朝再到漢都有一個發展模式,能否概括一下這種模式?中國人的哲學與文化,現在的發展表現如何? 成中英: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發展的成果和過程。秦漢之後,到了唐朝,又是一個政治和經濟興盛的時期,也是中國文化再凝聚、再發展的關頭。從宋到明,這種力量凝聚爲宋代的理學、明代的心學。這些發展都代表中國文化發展的活力。 國家的強盛背後應該有文化的推力並最終形成文化的影響力。文化盛世應該獨立於傳統嗎?顯然不能,但它可以超融。我認爲中國文化復興要找到發展的形式,面對當前的問題,而不是鑽到故紙堆去。過去漢唐盛世沒有現在這樣複雜的世界格局,但面對道家與道教,佛教與佛學,也在尋找一個固本更新之道。不僅維護已有的文化傳統,還要學習道佛及其他文化傳統的成果。在現代,美國文化開始是移植,在英國文化的基礎上,透過移民政策與教育改革,吸取了歐洲強國的文化精華,有了活力之後進入現代化,工業、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發展,綜合國力比較強盛。我的基本觀點是,不能忘記中國文化的本源精神,同時要肯定、學習科學技術發展的必要,要意識到整合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建設強國、富國的需要,也是文化大國的需要。 讀書報:二次大戰結束時,曾經有人問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像中國、印度這樣的大國,有沒有可能強大到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當時湯因比說不可能。楊振寧說,不僅湯因比這麼回答,當時所有人都會這麼回答。二次世界大戰過去,五十年之後,當時不可能的事情,現在可能了。中國開始對世界發生重大影響。這五十年裡到底發生了什麼,當時認爲不可能的事情,現在變得可能了? 成中英:這個暑假 (2011) 我應邀遍訪希臘、以色列、德國、法國與英國,都能感受當地人民對民族文化的堅持和信任,但同時西方也在學習中國的文化傳統,在吸收儒家和道家的精神。可是中國還沒有發展到足以說服他們,中國人還需要到國外去『鍍金』。中國商家有時候不真誠、不守信,包括在智慧財產權上的行爲,使得中國在世界上的信譽度大爲降低。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與信任在中國人中還是缺少的。在這方面,我們過去有很好的文化信念,現在十分缺失。如何重建傳統,維護根基,使其進一步發展仍是當急之需。只有使中國文化形成可愛可敬的力量,對世界各地產生積極影響,才能使富強的中國變成促進世界和平穩定,促進民族國家和諧相處的動力與推手。 我常說,生活需要和諧,但假使沒有正義的保障,和諧是虛假的;假使沒有理想的支持,精神的幸福感也不真實。沒有精神的寬容和追求,那麼和諧有什麼用?一定要有精神美感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和諧。這就是今天我們爲什麼要對中國文化復興的內涵加強思考的價值和意義。中國文化的發展怎樣才能增強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鞏固中國的道德力量,這是我們面臨的很大挑戰。這不是硬實力或軟實力的問題,而是文化力與道德力的問題。 讀書報:中國的文化發展,現在具有什麼樣的影響力? 成中英:我一開始就說,中國文化的活力,是文化復興的一種推動。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後,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有一批仁人志士與思想者,他們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力量,以天下興亡爲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困難越大,中國人越是願意投入社會去解決問題。『天人合一,人我合一,知行合一』,中國人能把易、儒、道具有普世性的精神發揮出來,使國家有新的氣象,有新的依託,有新的實力。 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影響力應體現在對全球和平發展的參與中。中國文化應該自身充實起來,率先強盛起來,再轉變爲人類文化的價值,爲人類走向和平公義的道路作出貢獻。中國人有一種改革精神、反思精神,假如我們善於反省,用我們的經濟、文化,把歷史文化發展的精神變成全球化和平發展的精神,同時學習西方的優點,將會樹立中國在世界上受人尊重的地位。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需要與世界不斷地對話,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開發傳統文化的道德力量,以更開放的生命觀和更具有活力與開創性的宇宙觀,去發揮精神上、文化上的影響力。中國的文化發展了,中國也會給世界帶來整體開放,更好地形成大同社會。 文化復興不是復古而是創新 讀書報:金融危機爆發後,出現『中國救世』的觀點,當然不妥,但可以說明中國強大了。這其中,中國文化起了什麼作用?中國哲學起了什麼作用?中國人口眾多,貧困地區也多,成爲超級大國還有距離,但是有的人現在過於樂觀,很多媒體和學者寫文章,信口開河,認爲中國現在不得了,全世界要靠中國來拯救,這會引導人走入誤區。那麼,您如何概括21世紀中國的文化前景?中國的文化是否步入新的時代? 成中英:經濟發展如何更好地轉化成文化的力量,而不是集中在政治經濟這方面,這是個挑戰。爲什麼講中國文化發展模式?中國精神資源的源頭就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易學的生生不息,儒學的剛健自強,道家的厚德載物,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處處顯出力量,三者有一敗壞,社會就陷入衰退,必須靠革新來自我拯救。對於中國近代啟蒙的認識,應該是從漢代的經學,向後推到宋明理學,向前推到春秋戰國儒學,再推到周易。易是革新精神的來源,是反思精神的來源。所謂『模式』,也是在探討一個原始的精神。這精神到今天是否還受到重視,是否能凝成鞏固的文化意識和改革開放的創新意識,是對我們的一個嚴肅的考驗。中國文化先要自救,適應開放理性的潮流,滿足人們合理的需要,然後才能挽救人類文明墮入私利相爭、強取豪奪的危機與厄運。 商代傅說言:『知之非艱,行之爲艱。』孫中山先生說:『行之非艱,知之爲艱。』其實,知與行一樣難,也一樣容易。問題在決心與信心。只有維持開放,我們才能走向真正的文化復興、真正的民族復興。 讀書報:文藝復興有沒有標誌?如果有,中國當代的文化復興,有什麼標誌? 成中英:從學術來講,文化復興不是簡單的復古,不是簡單的經典傳播。傳統經學的框架里,不論是把自己投入歷史中,還是把歷史拉入到我們生活當中,都要有一個比較清楚的價值觀,適合人類歷史發展,從中國文化經驗教訓里發展出來的價值觀,要成爲現代人生活的活力與定力。 中國需要更多的文化思考者和學者探討價值觀,在這個問題上來重新解讀中國的經典,把經典導向現代的意識。這種現代意識要能走進中國人心裡,成爲一種實踐精神,不能只把它看成文字現象,否則將有空洞化的危機。我們要問人們是不是真正掌握了中國哲學中的天地恢弘境界、宇宙創新精神。我們要問我們有沒有一個深廣的文化課題,不拘束於權威,彰顯中國文化求善、求真、求美、求開明、求活力的精神,而不只求其特色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一文化工程的核心價值,不是利益集團的關係,而是能夠求德,求正,求精神的修養,求正義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將很難發展與維持和諧。和諧是創造性的東西,要看它體現的道德價值。和諧的價值是一種精神意志的安和和深度美感。 文化復興與開放精神 讀書報:你說儒家精神是開放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是開放的,從源頭上,儒家的開放性表現在哪裡? 成中英:讓我借用【論語】的第一段話和最後的一段話來說明: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過東西還知道時習之,還要實踐考察,使它更完美,這是自我超越與自我開放的一種要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要在道德上、文化上有卓越的表現,要建立友誼與吸引遠人。這也是一種開放。又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個人要有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不爲外界的意見所左右,這也是開放的另一意義。在此開放的態度中,人能自我肯定,有時不作計較,有時據理力爭,大可不必先動火氣、先問收穫。這也是修養問題。【論語】最後一段:『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知道自己責任與使命的人,不能成爲君子。君子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與能力所及的程度,而且也要有一種謙讓,不能做到的事情要學習。要盡力而爲,雖有未至,而不失其原則。這也是開放的思想。孔子好問,這也是一種開放。時代有很多變化需要重新設定,孔子很注意時代的變化和人們的感受,爲人的存在以及爲自己的存在創造一種價值,這種創造力就具有深刻的開放性。知禮,是尊重他人與社會的表現。不知禮,是自我中心,是自私無教養的表現,怎能立於社會呢?知言,則是理解人心與人性,表達正確,人與人的溝通也就沒有問題了。這也是自我的開放,不蔽於私心與私見,『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如此也就能爲人所知。 中國的富強需要民族復興與文化復興,民族的活力背後是中國人的智慧,也要靠本民族精英的提煉與社會的推廣。民族復興了,文化也才能產生普世的影響作用。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