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廣電總局曾要求央視等媒體儘量屏蔽英語縮略詞,轉而使用中文全稱。當時許多網友說了:不讓用NBA,先得把CCTV給改過來。近日,新聞出版總署也出台類似『禁縮令』,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這回又有人說:那是不是先把ISBN改成國際標準書號? 兩則通知背後的行政理念都差不多,就是遏制漢語使用亂象,進一步規範日常生活和出版物中的語言文字。版署下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指出,在漢語言中隨意夾帶英語、直接使用英語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問題,嚴重損害了漢語言文字的規範性和純潔性,破壞了和諧健康的語言文化環境,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照此說來,這場文字清潔運動實在太有必要了,簡直關係到漢語言文字的生死存亡。 文字需要適當規範,否則會令人無所適從,這個道理沒什麼好說的。問題是,語言文字就像一條流淌的河流,在歷史的河道裏奔流不息,她是生動活潑的、並非一成不變的事物。這意味着,任何語言規範均應尊重其客觀規律,而不能隨意築壩攔截,人為干涉河流的方向。嚴格地說,所謂語法大多是對語言文字用法的事後提煉和總結,而非事前介入,先規範後使用。在語言文字使用上,約定俗稱的力量可能遠比法規文件來得有效。 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各地區的語言文字處於頻繁交流、互相影響的狀態,這也使得一國之語言文字很難再像以往那樣保持所謂的純潔性――這個東西也許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例如,發生於上世紀初期的白話文運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場大規模的語言文字再造運動。有學者研究發現,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至少七成是從日本等國家輸入的。像組織、紀律、經濟、商業、幹部這些名詞,在古漢語中要麼找不到,要麼根本和今天的意思截然不同。 語言文字並非可以隨意揉捏的麵團,行政之手又怎能輕易地改變她的容貌?漢語出版物出現夾帶外文單詞和字母縮寫,這看似隨意其實並不隨意。中外文混用現象,說到底是語言文化頻繁交流的必然結果。中國文化要和世界接軌,在語言文字中出現大量外來詞,實乃無可避免的一個客觀事實。就像上文提到的ISBN,你寫成『國際標準書號』不僅人家看不懂,而且這也不利於將中國圖書納入國際標準之中。 這場發生於漢語言文字的『排外運動』,從根本上可以看作『大國崛起』思維在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隨着中國國力的增強,近年來打造文化大國、對外輸出價值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可即便這是許多國人的一種真情流露,眼下這場自上而下的文字清潔運動也和提升文化實力無關,而更像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換句話說,這和前段時間出版的那本【中國不高興】一樣,更多出自於沒頭腦的情緒宣洩。從這個角度講,將民間的盲目樂觀情緒提升到行政層面,無疑是一種不理性的政府行為。 總之,從漢語言文字自身發展規律和客觀情況來看,相關『禁縮令』不僅難以實現政策目的,而且最終也難以體現漢語文化的真正崛起。反倒是,這種藉助一紙通知就想改變既定事實的行政行為,看上去不無隨意性,從側面反映了政府部門行政能力的缺失。 編輯:陳美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