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6月21日電(趙小燕)『吃不了苦,考不了古』。這是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蔡奇近日在探訪良渚遺址考古現場後,在其微博上發表的感言。蔡奇微博的關注度極高,該貼也迅速被轉發評論傳播。
蔡奇將考古人比作經常穿越現實與歷史之間『時光機』,『常年在野外作業不着家,甘於寂寞,淡泊名利。』 很多隻知考古是挖寶藏的人,一時間難領悟到了考古之『苦』。 考古到底有多苦?記者近日走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認識浙江考古人。 『無非是家庭顧不上 脫離城市生活』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位於杭州城北一處較為偏僻的老小區內,周邊都是上個世紀的居民樓,考古所也只是一棟老舊樓房。 走進這所老舊的考古所內,記者發現該所存放文物的庫房內,有幾份報紙,最近的出報日期為2003年2月26日。 工作人員說,所里的將近十年沒進新貨――沒地方放,文物都放在地方上的博物館了。目前,該所新所地址已定,建成還須幾年。 這裡可謂『其貌不揚』,但卻是臥虎藏龍。 成立於1979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近三年為例,該所共對浙江臨平茅山、玉架山、安吉上馬山、湖州楊家埠等98處遺址與墓葬(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累計發掘面積13.5萬平方米,清理各類墓葬1784座,出土各類文物12644件。 目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有隊員22人。但記者來到這個與城市中心相聚較遠的考古所時,並未見考古隊員的蹤影――他們在野外,平均一年280天以上。 上個月,蔡奇在位於杭州餘杭的良渚遺址現場,見到了良渚古城發現者劉斌等人,才有了上述『吃不了苦,考不了古』的感言。 劉斌是堪稱中國龐貝古城――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目前,他和考古隊員們都住在良渚的臨時宿舍樓內。 他們所住宿舍和辦公區是杭州大觀山果園職工宿舍。房子很舊,辦公室陳設也簡單,宿舍院子裡養着雞,劉斌自己種了些玫瑰牡丹。 而據隊員趙曄介紹,良渚遺址的工作居住條件與其它各考古工地相比,已屬最好。 『我們住的地方至少是固定點,很多配合工程的考古工地,一般是就近住敬老院。瑤山遺址挖掘的時候,現場考古隊租住的還是精神病院。』 目前,劉斌和隊員趙曄、王寧遠等人常期駐紮在此地,雖然離杭州的家很近,但一般周末才能回去。 記者了解到,因為長期居住在外,生活艱苦,飲食衛生等無法保障,浙江省考古隊22名隊員全都得過肝炎。 隊員們對於自己的苦,並未多在意,幾乎所有的考古隊員均表示,從學生時代做考古實習開始就開始熱愛這個事業,捨不得放棄。 他們說,考古不止有苦還有樂。 『考古是研究人類社會以及地球環境變遷的科學工程。像探秘,有很多探索科學的滿足和快樂』。劉斌表示,考古這種過程要付出很多現實的代價,會有些生活上的艱苦,但無非是家庭小孩顧不上,脫離城市生活。但這些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相比,付出也是值得的。』 『別說我們苦,我們更關注民族文化的傳承』 劉斌對自己的定位,除了是考古的科學家,也是一名關注農村問題、為文化傳承憂心的社會學家。對於『苦』的標籤,劉斌說,別說我們苦,我們關注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 『考古讓我們看到很多文化傳統的東西,尤其是大遺址,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和精神家園。』 在他看來,考古除了了解各地歷史是怎麼過來的,過去這個地方的環境是怎樣的,也看到了很多古代的美好。『但現在,很多老房子被拆,也不時有遺址被破壞,只能幹着急,真的很心疼。』 依據【文物法】規定,大型基本建設工程開建前,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範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 這些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包括水庫、鐵路、高速公路以及開發區等。 但事實上,建設方對考古隊並不十分歡迎,留給考古隊員們調查、勘探的時間往往少得可憐。 劉斌特別提到,入圍全國『十大發現』評選的江蘇鎮江宋元糧倉被毀一事。 2009年7月,南京博物院在江蘇鎮江一房地產項目開工前,發現了宋元糧倉遺址。 但據媒體當時報道,開發商向考古隊放話,『只能給你們20天的時間,趕緊發掘,我們趕時間』。儘管當地考古隊日夜干期,國家文物局發函要求保護遺址,但2009年12月底,開發商的挖土機還是最終進場開始破壞遺址現場。在各方壓力下,開發商部分退出也遭受巨額損失,但被破壞的遺址也是覆水難收。開發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當時是為了趕工期。 而這也是浙江省考古隊隊員們也經常碰到的問題。『房地產開發商要趕工期,而做考古調查勘探需要時間。』 依據浙江省相關規定,浙江省所有3萬平方米以上的建設施工項目,必須得到文物部門出具的鑑定書才能開工。 劉斌說,一般國家項目,譬如水庫、鐵路、高速公路等都會預先進行調查發掘,但很多房地產等開發項目,有關部門往往是在進行土地出讓後才通知考古勘探,這造成了很大的被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2名考古隊員要面對一年50多個建設項目,其中部分屬於被動的。『考古之所以苦,是因為我們人力有限,但卻有這麼多限定時間的建設項目需要我們去參與,我們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發現、搶救。』 另據劉斌介紹,考古隊員除了要做調查勘探外,還要整理研究發掘的文物,寫考古報告。『因為野外考古任務重,我們的研究報告幾乎都是休息時間寫的,不寫出來,覺得對不起這些東西。』 考古不是拖後腿 呼籲全社會關注考古 劉斌說,其實99%的人不知道考古在做什麼。 在蔡奇『吃不了苦,考不了古』微博回覆中,有網友稱,考古即盜墓合法化。 『這是民間對考古很大的誤解』,劉斌說,很多人以為考古是挖寶,不知道考古是建設的一個環節,包括三峽工程等在內的大型項目,都需要考古隊員一步步去走。調查發現了,一般工程需在工程開工工程前挖完。 或是因為不了解,對考古隊員們來說,除了要應對建設方的催趕,還經常面臨很多人都不認可,這些不認可包括覺得考古在拖後腿。 『有村民認為,就是考古隊員發現遺址,導致相應的土地無法開發,他們也無法獲利。』 同時,考古隊員們有時需要面臨令人唏噓的處境。嵊州小黃山發掘時,考古隊員需要遷人家祖墳,不得不一個個墓磕頭。杭甬高速公路發掘時,有人向他們舉起了砍刀。 『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是每個公民都應承擔的責任,也應成為各級政府的職能。』 中國文物報記者李政認為,多數人不懂考古,不明白考古的重要性,才會有矛盾出現,她認為,文物保護應該像經濟建設一樣納入政府考核指標。 李政也是學考古出身,儘管研究生畢業後做了記者,但她一直沒離開考古圈子。現在,她已經在聯繫各地中學,主動給學生們上考古基礎課。 『也許有一天他們中的某一個人長大了,成了面對考古者的開發商或是官員,有過這堂課,也許能讓他們對我們民族文化遺產多點敬畏,放遺產一條路。』 李政說,考古圈已經有人提出『以現在的城市化和新農村改造進程速度,也許再過三十年,中國將無古可考。』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全國有考古執照隊員不足兩千人,僅是發達國家平均人數的七分之一。 劉斌認為,儘管考古在中國還是個小行業,卻承擔着極大的國家和社會責任,包括良渚在內的很多遺址承載了一個國家傳承和民族的文化記憶。 劉斌現在也急於將考古基礎知識傳授給大眾,他說,想寫一本通俗的考古書,讓更多人理解考古。『很多時候考古是在和基建在賽跑,和挖土機賽跑,我們不能看着我們的文化遺產被破壞,感覺破壞了就好像是自己的責任。』 近幾日浙江進入梅雨季節,對劉斌他們來說,這種天氣不能發掘,就只能用來整理和寫報告。這時候,建設方恐怕是最頭痛的,而劉斌他們也擔心,因為雨季,他們能與挖土機賽跑的時間,又被縮短了。(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