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馬銀琴:古代文學研究年度概覽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6-28 09:21| 發佈者: 偷月| 查看: 1721| 評論: 0|原作者: 馬銀琴|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報

摘要: 2011 年,古代文學研究仍延續了幾年來繁榮、平穩的發展態勢,出版和發表了數量眾多的專著與論文。   ●先唐文學研究多向進展    2011 年,先秦文學研究成果主要集 ...

2011年,古代文學研究仍延續了幾年來繁榮、平穩的發展態勢,出版和發表了數量眾多的專著與論文。

  ●先唐文學研究多向進展

  2011年,先秦文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詩經】、諸子散文以及楚辭的研究上。

  諸子研究一直是先秦文學研究的薄弱環節,楊義【老子還原】等四本書在此領域揭開了新的一頁。四本書立足原始文本,結合文獻記載、考古資料、原始民俗、口傳信息及諸子的學術思想背景,對諸子文本進行了全息式的還原研究。

  關於楚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楚辭學史方面,如羅劍波【明代〖楚辭〗評敘錄】、【明代〖楚辭〗評點所取底本考】等。在詩經學領域,【詩】的傳播史以及詩經學史研究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如馬銀琴【周秦時代〖詩〗的傳播史】一書,揭示了周代王官之學【詩】演變為儒家經典【詩經】的歷史過程。曹建國【〖詩〗本變遷與『孔子刪詩』新論】一文,依據口頭詩學理論,認為孔子論【詩】從樂章義轉向了辭章義,故刪去重複而編訂【詩】本;秦漢之際,【詩】本散亂,漢儒收拾殘簡重加編訂,但仍以孔子編訂【詩】本為祖本,兩者間並無本質區別。

  在秦漢文學研究領域,劉躍進、徐公持等人發表有綜合、宏觀的研究論文,如【秦漢文學研究的時空觀念】、【『禮樂爭輝』與『辭藻競騖』――關於秦漢文學發展的制度性考察】等。此外,另有眾多文章集中於漢賦、樂府文學為中心的具體問題的討論。

  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主要集中於詩文、樂府文學、【文選】學方面。如范子燁【詩意地棲居與沉靜的激情】、李娜【蕭統音樂觀與〖文選〗樂府詩】、文曉華【論魏晉六朝樂府詩的文人化】、宋亞莉【樂府歌詩〖相逢行〗東晉南朝演變考】、王允亮【南北文學交流中的北朝樂府】等值得關注。研究者除了關注【文選注】本身外,更多地將研究視野拓展到唐以後的【文選】注本。

  ●唐宋文學研究 回歸經典作家與作品

  2011年,唐宋文學研究除沿承近十幾年來多學科交叉以及非文學視角的研究趨勢外,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回歸經典作家與作品。如趙昌平【魯仲連、趙蕤與李白――兼論古代文化史、文學史研究的若干問題】指出,魯仲連、趙蕤構成『俠儒』傳統,其綿延於中世紀,是一道為常規思想史與文化史所忽視的歷史文化風景線,李白則將『俠儒』傳統與以阮籍『大人先生』為代表的魏晉風度綰合於一體。此外,余恕誠【杜甫與唐代詩人創作對賦體的參用】、吳光興【李杜詩風與唐詩疆域『三國』說】、陳才智【元人王惲對白居易的接受】、謝思煒【白居易文集校注】,也是唐代文學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宋代文學研究方面,劉寧【敘事與『六一風神』――由茅坤『風神』觀切入】,張學松、彭潔瑩【蘇東坡雷州行跡考辨】等都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結論。

  ●影印出版推動明清文學研究

  在明清詩文研究領域,2010年底出齊的【清代詩文集匯編】,使大量稿本、抄本、孤本、珍稀本等清人別集普及流通,不僅為清代文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文獻,也為文學批評史、學術史研究開拓了廣闊的學術前景,必將有力地推動古典文學研究。【文學遺產】(2011年第3期)刊載了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個案研究的整體觀照】、左東嶺【明代詩歌研究的幾個問題】、羅時進【地域社群:明清詩文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何詩海【明清文體學研究的學術空間】等文,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明清文學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其他的相關研究成果,則各自討論了一些具體的問題,如陳書錄【唐順之與明代『毗陵詩派』考論】等;蔣寅連續發表【王夫之對情景關係的意象化詮釋】等三篇文章探討王夫之的詩學。此外,蔣寅【張謙宜〖齋詩談〗與清初格調詩學的承傳】、【一個有待於重新認識的批評家――陳祚明的先唐詩歌批評】等文,則討論了一些較少為人注意的清初詩學家。彭玉平【論詞之『哀感頑艷』說】指出,清代詞學中的哀感頑艷之說至況周頤而集大成,況周頤將其與重拙大說緊密結合,將悲情往深廣博大方向發展,並以此作為詞體的基本體性。

  2011年戲曲研究的重心集中於明清,尤其是清代宮廷演劇的相關問題。促成這一現象的重要條件,是【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的出版。相關研究成果有羅燕【試析清宮承應戲表演中的儀式性特點】、康小芬【清宮水滸戲的傳播――以〖忠義璇圖〗為核心】等。此外,黃仕忠【日本所藏中國戲曲文獻研究】等也是2011年戲曲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

  綜觀一年來的古代文學研究,既有不少成績,也存在很大的不足,突出問題之一是科研成果數量的大豐收與科研成果質量的提升並未形成正比。科研體制所設定的成果評價標準,與學者個人的學術意識、判斷能力以及研究方法,越來越多地成為影響學術走向的重要因素。如何在保持研究成果數量的同時提高學術成果的質量,是需要學界每一個人深刻反思的問題。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