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解读艺术品假拍:雅贿经济催生赝品火爆(1)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6-26 23:54| 发布者: 家邻| 查看: 1377| 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摘要: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十年间一路高歌猛进,2012年3月和4月,全球最权威的艺术市场信息公司Artprice和欧洲艺术基金会,相继发布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戴 ...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十年间一路高歌猛进,2012年3月和4月,全球最权威的艺术市场信息公司Artprice和欧洲艺术基金会,相继发布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戴着“全球第一”的帽子,是否意味着中国真的能一举“赶超”老牌收藏大国英美?屡创“奇迹”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是“水肿”,还是实力?艺术品假拍炒作现象究竟有多严重?6月中旬,羊城晚报记者前往中国艺术品拍卖重地北京,一探虚实。

知假拍假:500元梅瓶拍出880万元

“你猜这个元青花梅瓶值多少钱?”6月18日,在北京一位藏家金先生(化名)家里,一只元青花梅瓶摆在客厅的博古架上,梅瓶发色深沉,结晶斑透古渗胎,画工流畅,人物故事生动。“怎么也得几十万元以上吧?您就随便一搁?”羊城晚报记者一脸惊讶。

金先生但笑不语,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拍卖证书。翻开证书,记者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见上面一边盖着某知名拍卖公司的大印,一边写着“元青花XX梅瓶 拍卖成交价:8800000元人民币”。

“别紧张,证书是真的,东西是新的!”金先生哈哈大笑。在收藏界里,最怕说东西“新”,所谓“新”,即现代仿古品。

“怎么可能?这家公司好几年前就拍出过单价几千万元的艺术品,新东西,敢给你发拍卖证书?”听到记者的质疑,金先生不慌不忙,“真的是我拍来的呀,不过,卖家是我,买家还是我。”他取出一个大信封,里面“铁证如山”:一本该拍卖公司印刷的春拍图录,翻开赫然就有这只梅瓶;一张写着“4万元手续费收讫”的拍卖公司收据;一个参拍号;一张拍牌。

金先生的梅瓶,是在该拍卖公司一场春季大拍上“出货”的。跟着这只梅瓶,还有一只汝窑水洗等总共7件物品。“梅瓶是在潘家园买的中仿,大概花了500元,"成交价"880万元;汝窑水洗是低仿,买来花了50元,"成交价"300万元,7件全部"拍"出,不过卖家是我,买家还是我。一番折腾,拿了7张证书,成本是拍卖公司4万元的手续费。”

据悉,当时和金先生一起把东西拿去上拍的卖家朋友,一共有9个人。每个人都上拍好几件藏品,绝大部分是不值钱的“新”东西,少数几件真品,也是品相不好的残次货。按照起拍价3%-5%向拍卖公司支付手续费,金先生给出4万元,总起拍价是100万元,“这4万元包括图录费、保管费、佣金,等等,钱交了之后,拍卖公司就很"自觉"地送给卖家一个参拍资格。虽然说按照行业规定,卖家是不可以参拍,但是又有谁去执法?所以,或者找人、或者亲自上阵,在卖场上举牌为自己的拍品当"托儿",已经是行内公开的秘密。”

金先生9人组,总共拿到9张牌,当时在拍场上可谓“叱咤风云”。大家端坐在各个角落,每到9人组的藏品起拍,自然举牌汹涌,但也许是货品实在太不“开门”(注:“开门”是古玩行话,通俗讲就是“一眼货”,一看就是真货),近100件拍品竟然全部给自己人“举”回来了。“你别以为我们惨,我在场上观摩了一下,上百人的场子里,像我们这样有眼神交流的"组合",至少有4堆!”


来源:新华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