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座是當地最大的梅園石礦,但是現在卻面臨開採到盡頭的危險。
『小白礁Ⅰ號』沉船水下發掘的現場直播已經進行了2天。 昨天的重頭戲,是梅園石的出水。這也是沉船上與寧波關係最為密切的貨物。 然而,由於水下能見度還是太低,直播再次被迫擱淺。因此,央視也放棄了昨天的直播,改由寧波電視台直播了現場的一些內容。 由於當天下午水下能見度更差,水下考古隊放棄了打撈計劃。梅園石未能成功出水。
直播再度擱淺,梅園石最終沒有出水 由於第一天直播的失敗,水下考古隊對今天直播梅園石出水看得格外重要。 這次打撈的梅園石,在沉船的中部偏南,約有五排左右,每排數量都不少。 為了打撈方便,在工作平台前,考古隊特意又造了一個臨時打撈平台,還安排了四名考古隊員輔助,事先對下水的人數也進行了控制。 9點29分,直播即將開始,天氣不錯。 不過,負責觀測水下動態的考古隊員說,水下的能見度還是只有半米,並不適合水下攝像和測繪。 9點38分,負責打撈梅園石的考古隊員整裝待發。 然而,主控室里水下實時監控鏡頭傳來的畫面顯示,水下的情況還是很糟糕。 『能見度太低,只能做做簡單的搬運、清理文物,工作效率也很低。』考古隊隊長林國聰說。 等到了9點58分,鏡頭裡,海水依舊一片渾濁。 主持人最終無奈宣布,放棄上午的直播,『等下午天氣好些,我們再繼續吧』。 然而,記者從考古隊獲悉,下午水下能見度更差,不但直播沒有辦法進行,打撈也被迫放棄,梅園石最終還是沒有出水。 梅園石西晉起開始揚名,曾遠銷日本 梅園石依然沉睡海底。然而,由於此前的報道,它已經激起了很多寧波人的興趣。 梅園石,到底是什麼石頭? 記者就此採訪了寧波民間文保圈子的名人楊古城。 從他的嘴裡,記者了解到了梅園石的前世今生。 梅園石的產地位於鄞江鎮的梅園村,有梅錫、梅溪兩個點,南北相距不過兩公里。 梅園石在未開採之前,貌不驚人,是整片山岩的一部分,開採加工之後卻色澤呈淺灰或淺紫,素雅大氣,質地均勻細密,硬度適中,且耐酸鹼,是碑材、石雕和建築施工的上選石材。 據史籍記載,早在西晉時,梅園石就便以石質優良,適用於建築和工藝用材著稱。 自唐代開始,梅園石經常作為寺廟建築的用材。 保國寺中現存的一對唐代石經幢,就是用梅園石製作的。 這也是寧波現存最早的梅園石構件實物。 到了南宋,梅園石的開發使用達到了一個高峰,不但廣受國人喜愛,還開始出口到國外。 在寧波與日本的貿易往來中,梅園石常常是商品之一。 公元1184年,日本的東大寺要重修,日本邀請7個寧波工匠前往幫忙,其中4個石雕師傅都推薦了寧波本地的梅園石。 1999年,楊古城應日本文化團體之邀出訪日本,在奈良東大寺發現了南宋時期七個寧波工匠漂洋過海幫他們建造的建築和石獅子。 最終,日本東大寺的重修,就使用了梅園石。 不過,隨着大量的開採,在清代,梅園村附近的梅園石已接近枯竭。 黃宗羲在【四明山志】中說:『東浙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園。質頗近膩。今石孔久閉,佳者不易求矣。』 梅園石製品,在寧波街頭有很多 在寧波,現在到底還有沒有梅園石? 『梅園石,在寧波比比皆是,只是很多老百姓不知道。』楊古城說。 這些梅園石,很多都是一些歷史傳承下來的古物,涉及到石刻、石橋、石塔、石亭、石碑等。 比如和兵馬俑齊名的東錢湖南宋石刻,天一閣門口的石獅子,本報曾經報道過的崇教寺遺址出土的石經幢,用的都是梅園石。 還有大型的如鄞州東錢湖畔北宋時期的二靈塔,用的也是梅園石。 梅園石的耐風化性,保證了橋體的穩健。寧波留存至今的石橋,85%以上都是梅園石製造。 寧波十佳名橋中,梅園石造的就占了5席,包括奉化的福星橋、廣濟橋、惠明橋、餘姚的通濟橋等。 寧波的古亭,六成也是梅園石的質地,但保存下來的已不多了。 『(其實)連南塘老街的搓衣板,還有寧波人做年糕的搗臼,也都是梅園石製品。』楊古城說,只要看到表面發紅、發灰的石頭,摸上去手感光滑的,而且呈塊狀的,基本就是梅園石。 梅園村里梅園石即將絕跡 歷史上曾赫赫有名的梅園石,難道真的已經絕跡了嗎? 昨天,記者趕到了寧波鄞江鎮梅園村。 剛到梅園村地界,記者就見村子背後幾百米外的一大片山坡已經『白化』。不少挖掘機、工程車正在緊張地忙碌着,幾條進出村子的道路上,滿載着石塊的運輸車來來往往。 村子的兩頭各有一個採石場。 村民說,採石場存在已經有十幾年了,以前多的時候有十來個,現在只留下了兩個,這兩個都是經過國土部門批准的。 不過,村民說,現在山上的石材相比5年前已經少了八成,快挖光了。 『象山小白礁的發掘,讓更多人關注到梅園石,開始有保護意識,可惜太晚了,原材料剩下的不多了……』楊古城惋惜地說。 記者 鄒洪珊/文 盛高/攝
來源: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