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敦煌遺書中的唐寫經(局部) 資料圖片 敦煌遺書蘊含世界四大文化、六大宗教的豐富信息 公元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中國北方陷入動盪。而在遙遠的中國西北,道士王圓U在靜謐的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個藏匿千年之久的密室――敦煌藏經洞。 藏經洞藏有漢文、藏文、回鶻文、粟特文、梵文、于闐文、吐火羅文等各種文字的古代遺書數萬件,還有佛畫幡幢等各種文物。遺書中,以漢文、藏文遺書為最大宗,其中漢文遺書的總數約為58000號。 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中央政府自顧不暇,地方官員顢頇瀆責,發現者王道士愚昧無知,因此這一重大發現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數年中,洞中遺書文物漸有流散。其後,英國斯坦因、法國伯希和先後聞風而至,將洞中遺書文物大批捆載以去。得知這一消息,清政府學部(即教育部)應北京學者的強烈呼籲,將剩餘遺書押運北京京師圖書館(即今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但仍有不少遺書流散當地,亦有不少遺書在押運過程中被盜。此後,日本大谷探險隊、俄國奧登堡探險隊、美國華爾納等紛至沓來,斯坦因亦再次到來,藏經洞遺書文物進一步流散。故前人有云:『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1925年, 1930年,著名歷史學 陳寅恪何以稱敦煌學是『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他未作進一步的闡述。我認為,中國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絲綢之路為古代中國聯通西域的交通要道,而敦煌扼守着絲綢之路要衝。敦煌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它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成為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基地;也使它成為古代世界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文化、西方文化,以及由這四大文化孕育的儒、佛教、道教、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六大宗教的薈萃之地。由此,敦煌遺書自然蘊含了上述四大文化、六大宗教的豐富信息,以研究敦煌遺書為基礎開創的敦煌學,從其內涵而言必然是世界性的,敦煌學也必然會形成『世界學術之新潮流』。把握敦煌遺書的這一特點,不僅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陳寅恪的論斷,也可對敦煌遺書在近代中國四大學術發現中的獨特地位作出更加準確的認識。 敦煌遺書整理的三個階段 資料是學術研究的基礎,重要新資料的發現將極大促進相關學術研究的發展,這已經是學術史上的通例。百年來,在世界各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以研究敦煌遺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敦煌學取得驕人的成果,對中古中國研究、中外文化研究貢獻之大,是如何估計也不過分的,在此難以一一例舉。但現在距1930年陳寅恪說『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已經過去80多年,敦煌學是否還有繼續發展的餘地,是否如前些年有些學者所稱需要『轉型』? 我認為,敦煌遺書原為古人的廢棄物,絕大多數殘頭斷尾。至於卷面撕裂破損、油污水漬、火燒鼠齧、蟲繭鳥糞,文中錯抄塗抹、雜寫兌廢,所在多是。不經充分整理,難以完全體現其內在價值。縱觀百年敦煌學史,敦煌研究的發展與敦煌遺書的整理基本同步,敦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數量與質量與敦煌遺書整理的深度與廣度成正比。由於缺乏有效整理,目前已經被研究的卷號只占敦煌遺書總量的少部分,絕大部分遺書至今還沒有被人們利用,甚至不少重要遺書至今尚無人關注。2000年,著名學者 為何敦煌研究已近百年,卻依然只有少數遺書被研究?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條:第一,敦煌遺書秘藏世界各地,研究者難以把握其真相。第二,【敦煌遺書總目錄】至今未能面世,研究者難以把握其總貌。上述兩個原因,使得百年敦煌學至今沒有擺脫『找寶式』的研究傾向,成為阻礙敦煌研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全面整理敦煌遺書,突破瓶頸,已成為敦煌研究者面前刻不容緩的任務。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認為敦煌遺書的整理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體從上世紀初到80年代,主要工作是尋訪遺書下落、着手進行編目、開始進行非傳世文獻的錄校。 (一)尋訪 藏經洞到底收藏了多少敦煌遺書,它們到底散落在哪裡?以往人們並不清楚。百年來,以劉復、王重民、向達、鄭振鐸、張廣達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克服種種困難,尋訪流散的敦煌遺書。可以說凡有敦煌遺書收藏線索的地方,就會有中國學者的身影。以忍俸稀⑹復登旎浴\\一雄為代表的日本學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到80年代末,世界敦煌遺書的收藏概貌已基本明了。當然,深入細緻的尋訪工作,其後仍在繼續,乃至直到今日。 (二)目錄 這一階段編纂的目錄可分三大類:第一類為收藏目錄,中英法俄四大收藏單位的目錄都在這一階段着手編纂。其中面世最早的是陳垣的【敦煌劫N錄】(1930年),編纂最為精良的是法蘭西科學院所編【法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寫本目錄】(第一冊1970年出版,第六冊2001年出版。第二冊至今尚未出版)。第二類為主題目錄,主要由研究者依據本人的研究取向編纂。如李翊灼【敦煌石室經卷中未入藏經論著述目錄】、日本東洋文庫所編諸目錄等。第三類為綜合性目錄,則有王重民主編的【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這些目錄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敦煌遺書的收藏及研究,但未能充分揭示敦煌遺書的收藏全貌及其內涵。 (三)錄校 敦煌遺書面世,最早引動人們興趣的是其中保存的一大批非傳世文獻。早在1909年,羅振玉、王仁俊等就編印出【莫高窟石室秘錄】、【敦煌石室真跡錄】等著作。王重民等錄校的【敦煌變文集】,中科院歷史所編的【敦煌學資料】(第一輯)都是當時影響深遠的著作。相對中國學者主要關注非佛教文獻,日本學者則不僅注重非佛教文獻,對佛教文獻也着力甚勤,其主要成果結集在【大正藏】及其第85卷中。 第二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主要工作是大規模刊布圖錄、開始全面編目、並對敦煌遺書進行規模化分類錄校。 (一)圖錄 就刊布圖錄而言,1981年到1986年,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利用中英法三國發行的敦煌遺書縮微膠捲,出版大型圖錄【敦煌寶藏】(全140冊),該書雖有種種問題,但在推動敦煌研究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其後,1990年到200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全15冊)。1992年到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俄藏敦煌文獻】(全17冊);1993年到2005年該社又出版【法藏敦煌西域文獻】(全34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則於2005年開始出版【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全146冊,已出版142冊,下余4冊即將出版。目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在出版【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全約100到120冊,已出版10冊。此外,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天津藝術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書店、天津文物商店、台灣『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甘肅省、浙江省所藏敦煌遺書,私人如安徽石谷風、北京啟功所藏敦煌遺書,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大阪杏雨書屋所藏敦煌遺書,都已經、正在或即將出版。 (二)目錄 從理論上講,敦煌遺書圖錄的大規模刊布為目錄的編纂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從實踐上看,目錄的編纂依然步履維艱。主要原因有兩條:第一,敦煌遺書具有年代久遠、數量龐大、文種繁多、文化多樣、內涵深邃、形態複雜等六大特點,具備文獻研究、文物研究、文字研究等三個方面的價值。目錄要求儘可能納入敦煌遺書的各種研究信息,而圖錄卻不可能把上述六大特點、三大價值的信息全部反映出來。故高水平的目錄必須依據原卷編纂,這對編目者而言,往往會遇到許多難以逾越的困難。第二,敦煌遺書數量龐大,且90%到95%為佛教文獻或與佛教相關的文獻,需要有更多熟悉佛教、佛教文獻的研究者加入到編目工作中。雖則如此,在各方的支持下,對敦煌遺書進行全面編目的工作不斷推進。目前,起步於1984年,完全依據館藏原卷編纂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錄】正在殺青,年內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約2000萬字。 (三)錄校 就規模化的分類錄校而言,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組織的【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10種12冊,唐耕耦主持的【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敦煌遺書中一大批詩、詞、歌賦、變文、碑銘贊、邈真贊、文等均由研究者錄校出版。最新的重要成果,有張湧泉主編的【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全11冊)。連續出版物則有郝春文主編的【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已出版7卷)與方廣主編的【藏外佛教文獻】(已出版16輯)。 目前,敦煌遺書整理已經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的主要任務將是:基本完成圖錄的刊布、完成世界【敦煌遺書總目錄】、基本完成敦煌文獻的初步錄校、建立網上『敦煌遺書庫』。 (一)圖錄 中、英、法、俄四大收藏機構共計入藏漢文敦煌遺書約53000號。法、俄兩家已經出版,中國國圖所藏年內出齊,英國所藏亦將在幾年內全部出版,敦煌遺書的主體即將全部公開。中外其他公私收藏總計約5000號,目前已經刊布圖錄者約3000余號。其餘部分尚待刊布。敦煌藏文遺書圖錄目前正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可以預期,全面刊布敦煌遺書圖錄的工作將在10年左右基本完成,敦煌遺書的全貌將以圖錄形式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此外,網上敦煌遺書圖版的刊布已開展多年,但各單位進度不一,我們希望這一工作將來能加快進度。 (二)目錄 目錄是研究的導航。【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錄】將在年內出版,依據原卷編纂的【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錄】初稿已經完成。加上法國、俄國所藏及其他公私所藏敦煌遺書,目前,58000號的漢文遺書之57000號已完成目錄或已撰成草稿。故世界漢文敦煌遺書總目錄的完成已可期待。其他文字敦煌遺書目錄的進展參差不齊,我們相信其總目錄的出版也為期不遠。 (三)錄校 如前所述,從敦煌遺書進入研究者視野以來,錄文工作一直在進行。前期錄文有兩個特點:一是較為注重非傳世文獻;二是遇全錄全、遇殘錄殘。後來的分類錄校雖然注意同本校勘,但沒有徹底扭轉上述局面。隨着圖錄的全面刊布及總目錄的完成,敦煌學界將徹底改變上述局面,基本完成對敦煌遺書的初步錄校。可以預期,在未來的錄校工作中,將會出現兩個新現象:第一,除了非傳世文獻之外,對傳世文獻,特別是對佛教傳世文獻的錄校將進一步受到重視,因為這是敦煌遺書中一個尚未開拓的富礦。第二,在將同一文獻的諸多寫本網羅齊全的基礎上,新錄校本的質量將會大幅度提高。當然也應該指出,敦煌遺書的錄文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百年敦煌學史上,錄校、商榷、補校、修訂的工作不斷反覆,說明敦煌遺書錄校難度之大。因此,在未來幾十年中,如能基本完成對敦煌文獻的初步錄校,結集成【敦煌文獻集成】,則將是敦煌研究的劃時代成果。 在此值得提出的是,寫本的特點是它的流變性,同一寫本有時會衍生出諸多異本。以往由於掌握資料有限,錄校者往往難以清楚分辨異本。今後,錄校者將有條件在錄校中更加關注異本的清理。而對異本的研究,將為我國『寫本學』的開創提供大批新鮮資料,打破我國古籍研究『版本學』一統天下的局面,甚至對古代學術源流的研究提供新的進路。 (四)敦煌遺書庫 敦煌遺書蘊含了豐富的研究信息,百年敦煌學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雖然每件遺書能提供的知識點是孤立的、有限的,每種論著能提供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但如能將這些信息集中到一起,溝通串聯,就可構建起立體交叉的敦煌遺書知識之網。如果再加入其他古籍的相關信息,將它們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全面連貫打通,使其構成相融相攝的整體,則敦煌遺書、敦煌研究論著、相關古籍三者的結合,可以為我們研究中古中國史、中外關係史打開一個全新的天地。因此,如何全面、正確地著錄、溝通、反映敦煌遺書、研究論著、相關古籍中蘊含的各種信息,是筆者在常年的敦煌遺書整理、編目、研究中一直面對的問題。 起初,我們計劃採用書冊式目錄來完成上述任務。但經過多年的努力,認識到樹狀結構的書冊式目錄屬於平面架構,最多只能實現若干個知識點的溝通,無法反映海量知識點深層的網狀聯繫。且隨着敦煌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敦煌遺書的認識不斷深入,新的知識點及新的關聯也不斷被發現,書冊式目錄只能表現某一時間點的靜態成果,無法跟蹤與反映敦煌學日新月異的變化。為此,提出『敦煌遺書庫』這一設想。 『敦煌遺書庫』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全面納入敦煌遺書的原始資料、編目資料、研究論著、相關古籍乃至研究動態;第二,盡力挖掘、完整著錄敦煌遺書中蘊含的六大特點、三大價值、四大文化、六大宗教的各種知識點。第三,盡力挖掘、完整著錄百年敦煌研究成果及傳世古籍中的相關知識點。第四,確定各知識點的權重,依據其內在聯繫將它們全面打通,建立起敦煌遺書知識之網。第五,開發各種工具軟件、提供各種研究手段。 現代數據庫技術的發展,為我們處理海量的數據、實現數據之間的關聯及數據的及時更新提供了技術保障,從而使上述構想的實現成為可能。在以往的編目實踐中,我們已經採用數據庫技術,並取得初步成功。『敦煌遺書庫』擬在進一步完善發展原有數據庫的基礎上,收集新的資料,開發新的功能,從而建設一個為研究者提供原始資料、參考資料、動態資料等各種研究資料,幫助確定選題、實際從事研究、評價研究成果的多功能網上高端平台。 我們當前的工作,是中華民族文獻整理史長鏈上的一環,是中華新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回顧百年前敦煌遺書的流散及百年來敦煌學興衰的歷史,我們無限感慨。當今,中國的敦煌研究者有責任為建立與占據世界敦煌學網上制高點而努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