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立30周年,至今,我國已有北京、南京、敦煌、青島等118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但日前在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舉行的『共同的文化遺產』高校學術論壇上,多位專家對這些名城的保護工作,表示了反思以及擔憂。
『這30年我們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也有不少教訓。』86歲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朱自煊顫巍巍地走上主席台,直言不諱地說。他說,與西方相比,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確實存在特殊性。因為我國的古建築大多是土木結構,和西方的磚石結構不一樣,很難保護。不僅如此,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也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很多壓力。 作為清華大學建築系的第一批畢業生,朱自煊曾師從梁思成。他把目前對文物的破壞分為兩種,建設性破壞和保護性破壞。『建設性破壞是由土地經濟和地方政府政績觀導致的。而保護性破壞則是打着振興、恢復的口號,實際上拆舊建新、造假,很多地方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背後的經濟效益高、口號又迷惑人。』他說。 自198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進入名單的城市已經從24個增加為118個。這標誌着我國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保護,不再僅僅關注單棟的建築物,而是已經擴展到對歷史城市的整體保護。 然而,儘管這種整體保護的制度起步於城市中的大規模破壞發生前,但由於制度不夠健全,一些地方出現了歷史街區保護走樣、假古董吃香的現象。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張松舉了個例子,上海的建業里本來是具有清水紅磚、馬頭風火牆的江南民居風格的建築群。2008年,這個市級建築保護單位的改造工程啟動後,它被打造成商用街區和海派文化的『新地標』,但裡面卻是以私家豪宅為主的樓盤、酒店式公寓以及商鋪,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小城市的保護狀況好於大城市,但整體保存情況依然每況愈下。』張松說。『保護工作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曾參與北京南鑼鼓巷、南新倉等地區改造的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呂斌,也對南鑼鼓巷的高度商業化表示了擔憂。『長期以來,我國採取的城市更新策略是以更替為主,比如,要麼以一種物質環境替代原有的物質環境,如舊城改造;要麼以一種經濟功能替代原有的經濟功能,如舊城商業化或者辦公化;要麼以某一居民階層替代原有的居民階層,比如舊城「紳士化」,這種方法只是通過拆遷轉移了部分舊城的貧困,並沒有使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 在他看來,一個改造項目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於商業利潤,更應該考慮當地居民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這種潛在的長期收益。 該活動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等部門聯合主辦。(記者王晶晶)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