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食货志”内容《汉书》最为详备。食货志是记载一个时代的财利货物、百姓衣食、赋税、徭役,经济思想策略等内容。从食货志足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富民兴邦策略和执政能力。旧时的官吏,可以不读四书五经,“食货”知识才是必要的,《汉书・食货志》完全可以作为官吏上岗的培训教材。食货志就是“富民经”。民富则国有,民穷则国空,靠读四书五经科举做官,只会用圣人的大道理教育小民,不懂“食货”,没有经济头脑,这样的官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只能是一个吃俸禄唱高调的庸官滥职。当官不知“食货”,不明做官之责任,懂得了食货财利,做官才有目标,所以说食货志是史书中非常有价值的内容。 《汉书・食货志》写得最好最完备。是史书中所有食货志内容最有价值的一篇。它对先秦到汉这一时期的货利财物和先民生活史,都作了典型性记载。作者引用《易经》里的话:“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意思是说,天地最大的恩惠就是使万物生长,君主最宝贵的东西是政权,用什么来巩固政权?就是用仁爱,用什么来团集百姓?就是用财物。说得非常明确。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大政方针很简单,就是一心一意地发展生产,广开财源,不要堵塞和限制财货渠道。从中国的历史看,历朝历代,精力大多浪费在无穷无尽的政治内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走不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食货思想就是利用所有的资源达到富民目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山林水泽的特产皆可富民。民富而税足,税足则国有。所以国家除了从人民身上抽税以外,同时还要养民。《汉书・食货志》里记载:“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是说民满二十岁国家授给田,到六十岁还田。七十岁后由国家供养,十岁以下的儿童,由国家抚养。同时还要办教育。《汉书・食货志》里记载:“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记之事……十五岁入大学,学先圣礼乐。”是说儿童八岁入小学,学习天文、地理、书法、计算等文化知识,十五岁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先王圣贤制订的礼乐。采诗官摇着木铎向民间采集民歌,让君王体察下边的民情……从食货志里记载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国君的勤勉。“食货”代表政府的商业经济头脑,在以农为本的同时,开设街市商店使财货流通,设立学校办学,广开就业门路,让士、农、工、商皆为其能,还要发展家庭畜牧养殖,房前屋后植桑养蚕,这样可以有衣穿有肉吃。真可谓“仁政”。 《汉书・食货志》里还总结了农业的得失教训。西周王朝衰落的时候,朝廷的暴君和贪官污吏忽视井田的界限,横征暴敛滥用民力,政府不讲信誉,官员上欺下骗,鲁庄公首先废除井田制实行“初税制”,结果官吏更贪,人民更穷。进入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重利忘义,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所以魏国的丞相李悝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巩固农业措施和赋税制度,稳定农业,平稳粮食价格,防止“谷贱伤农”,使魏国富起来了。食货思想实际就是富民强国思想。《汉书・食货志》强调了秦国率先强大的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对积极耕战的人给以奖励,抓住了农业这个根本。但秦统一后,由于大兴土木和赋税徭役的繁重,民怨沸腾,秦很快就灭亡了。汉朝初立,民穷财尽,到文帝时实行养民生息,反对奢侈,亲自带头节俭,鼓励百姓发展生产,使汉朝达到了富裕的鼎盛时期。大臣晁错给文帝上书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源之道也。”是说,在贤明的君主统治下,百姓不至于受冻饿死,这并不是君王自己能够给百姓吃穿,而是因为给老百姓开辟了取得财物的路子。这话说得太好了。(李业成) 来源:贵阳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